《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0十大语文差错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滢
2021-01-05 14:01
一、 “新冠”的“冠”误读为guàn。“新冠”几乎每天都在各类媒体中出现,常有人将“冠”误读成guàn。“冠”是个多音字:读guān,名词,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东西;读guàn,动词,指戴帽子。“新冠”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简称;“冠状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因其外膜上有形似中世纪欧洲王冠上的棒状突起而得名。 “新冠”的“冠”取“王冠”之义,名词,当读guān而不读guàn。
二、“戴口罩”误为“带口罩”。“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在相关宣传中常被误为“带口罩”。“戴”指把物品加在能发挥其功用的身体某一部位,“带”指随身携带、拿着某物品。“戴口罩”指将口罩正确地加于口鼻之上,“带口罩”即随身携带、拿着口罩。显然,“戴口罩”能阻止病毒入侵呼吸系统,而“带口罩”无法隔绝病毒。
三、“共渡难关”误为“共度难关”。新冠病毒肆虐,各行各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共渡难关”成为一个高频词,其中的“渡”常误为“度”。“度”与“渡”均可指跨过、越过、经过,古汉语中常混用,但如今二者已分工:“度”与时间概念搭配,如度日、欢度佳节;“渡”与空间概念搭配,如渡河、远渡重洋。难关,本义指难通过的关口,是空间概念,与之搭配的应是“渡”而不是“度”。
四、“杏林”误为“杏坛”。广大医务人员不顾个人生命危险,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线做出重大贡献。不少诗文用“杏林天使”“杏林豪杰”来称颂他们,但“杏林”常被误为“杏坛”。“杏林”与三国吴人董奉有关,据说他看病不收钱,只要求病愈的人在他家附近种杏树,病重者种五棵,轻者种一棵,日久蔚然成林。后世以“杏林”称良医,也指医学界。“杏坛”则与孔子有关,相传孔子曾于杏坛之上授业,后世便称讲学之地为“杏坛”,现泛指教育界。
五、“宵禁”误为“霄禁”。在报道国外防疫措施时,“宵禁”频频见诸各种媒体中,但常常被误成“霄禁”。“宵”指夜晚,“霄”指云、天空。宵禁,即禁止夜间活动。大多数人白天要工作,所以许多国家只限制夜间活动。为防疫而宵禁,根本目的是减少非必要的人际接触。“宵禁”与云、天空无关,不能写成“霄禁”。
六、“挤兑”误为“挤对”。在新冠疫情威胁下,许多国家的医疗系统几近崩溃边沿,不少媒体称“医疗资源出现挤对”。其中的“挤对”应为“挤兑”。“兑”即兑换;“挤兑”本指银行券持有人争相向发行银行兑换现金的现象,严重时会使银行崩溃,失去兑付能力。医疗资源被挤占,可类比为“挤兑”。“挤对”指逼迫别人屈从, “医疗资源出现挤对”说不通。
七、“副作用”误为“负作用”。有媒体报道,某些防治新冠肺炎的疫苗或药物出现了“负作用”,这里的“负作用”应为“副作用”。任何药物的药理作用都不是单一的,对特定的疾病而言,起治疗作用的是“主作用”,对治疗无效的其他作用是“副作用”。“副”与“主”相对,强调的是附带。药理学术语“副作用”不能写成“负作用”。
八、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截至2020年年底,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000万,病亡人数超过35万,均居世界之最。有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称:美国疫情防控形势,让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是个成语,表示所见事物好到了极点。新冠疫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不能用“叹为观止”形容。
九、“科创板”误为“科创版”。2020年11月,蚂蚁集团发布暂缓上市公告,其中将“主板”“科创板”错成了“主版”“科创版”。“板”指板块,本指地球岩石圈的构造单元,引申指具有共同特点或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主板”“科创板”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板”取“板块”之义。“版”指用于印刷的上面有文字、图形的底子,“版块”仅用于报刊、节目中。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主板”“科创板”,不能写作“主版”“科创版”。
十、“螺蛳粉”误为“螺丝粉”。2020年,广西柳州特色小吃螺蛳粉走红。不少商家在宣传时错把“螺蛳粉”写作“螺丝粉”。螺蛳,淡水螺的通称,一般个体较小,可食用,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螺丝,是螺钉的俗称,通常用金属制成,是圆柱形或圆锥形的零件,杆上带螺纹,用于连接、固定。螺蛳粉以螺蛳为主要食材,和螺丝无关。
主编黄安靖表示,今年的年度特点是,涉及“疫情”“抗疫”的条目有8条,绝对“占优”。
“新冠疫情”是2020 年人类所遭遇的最大挑战,“抗疫”是2020年的年度主题,几乎所有工作都与“抗疫”这根主轴或直接或间接相关。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勠力同心,积极投入到史无前例的抗疫斗争中,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性成果。折射在语言层面就是,“疫情”“抗疫”“复工复产”“社会经济全面恢复”等等主宰了这一年度“话语体系”的构建,不管是新闻媒体语言,还是大众日常用语,都向“疫情”“抗疫”等话题上倾斜,社会关注焦点也向“疫情”“抗疫”等话题上集中。“语文差错存在于语文运用之中”,“疫情”“抗疫”等等成为2020年最重要、最突出的话语主题和关注焦点,是“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中涉及“疫情”“抗疫”条目多的原因。
《咬文嚼字》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有两个目的。第一,想以这种方式开一个“语文大课堂”,以年为单位,集中纠正一些“习以为常”的差错。我们想以“愚公”的精神,“叩石垦壤”,一锄头一锄头地挖,挖平挡在语文规范跟前的“太行、王屋二山”。第二,想以这种方式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最大程度地唤醒人们对母语的敬畏意识。
10余年来,《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评选,基本上都按照一个比较固定的程序进行,共分四个步骤: 一是材料收集。“十大语文差错”备选材料的收集,都经历了一个“海选”过程。主要有三个来源:1. 《咬文嚼字》是一本以“纠错”为特色的刊物,每天要收到数百份读者来稿,可收集到大量各种类型的差错材料; 2. 《咬文嚼字》杂志社有个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测中心,每年都组织专家审读大量出版物,也会积累一大批差错素材; 3.《咬文嚼字》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数十个“咬文嚼字观测站”,各站聘请语文观测员,有目的地搜集语文生活中出现的差错。
二是条目整理。《咬文嚼字》编辑部对收集到的差错材料进行整理、筛选,提出50个初选条目。
三是专家审核、征求意见。编辑部组织语文专家,对50个初选条目进行逐一审核、投票,形成15个备选条目。《咬文嚼字》编辑部将15个备选条目寄发给遍布全国的专业人士,征求他们的意见。 四是最后审定。根据反馈意见,编辑部组织专家做“15进10”的最后审定,完成“十大语文差错”定稿。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