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两万多元买奥迪?记者揭秘二手车低价陷阱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珂 朱厚真 李维潇 吕心泉 刘宽漾 张凯
2020-11-28 00:14
在许多消费者看来,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往往由于车辆更新快,二手车选择多,就能有捡漏的机会,买到一些品质上乘,价格低廉的二手车。
在某个知名的二手车线上交易平台,许多上海卖家挂出的二手车售价低于市场行情价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比如,2018款奥迪A4L,售价2.68万元;2013款起亚K3,售价2.09万元;2019款本田CR-V,售价2.5万元。看看新闻Knews记者先后联系两家车商,在看车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超低价二手车买卖中的“秘密”。
一、低价博人眼球,隐蔽场所线下交易
在线上交易平台,看看新闻Knews记者找到一辆仅售2.68万元的2018款奥迪A4L,与相似车况的二手车差价十万元。看看新闻Knews记者向卖家咨询车辆信息,但卖家表示“看车请先加微信”。虽然交易平台会发来“不要到平台外沟通或交易,谨防有人恶意行骗”的风险提示,但为了能获得线下看车的资格,看看新闻Knews记者只能加上卖家微信在平台外与其沟通。
“这辆车以前是营运车,现在转成个人户;和私家车一样,可以过户;唯一的不足就是,有15年的强制报废期限。”至于该车为何如此低价,车商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辆2万多元的奥迪A4还能开十三年,大多数消费者应该和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一样,觉得这笔买卖不亏。
根据车商发来的地址,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来到了上海松江区强业路50号,在这地处郊区的工业园区看不到有关二手车市场的任何信息。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附近继续打听,在一处隐蔽的厂房门口,碰巧遇上了前来买车却空手而归的李先生,原来,厂房里面就是出售二手车的地方。热心的李先生第一时间与看看新闻Knews记者分享了自己“失败”的购车经历,他从山西远道而来,为了一辆营转非的低价二手车,结果车并没有转成个人户,根本买不走。
二、低价车还需高价“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与李先生对话时,车商就站在距离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仅10米远的厂房门口。当看看新闻Knews记者走进厂房看车时,车商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那辆低价的奥迪不在,也没有再推荐别的车。另一位车商更是急着给自己撇清,说低价车是网上的套路,与他们无关。随后,车商竟主动向看看新闻Knews记者揭秘这些低价二手车背后的“猫腻”。
车商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私家车性质的二手车不可能如此低价。这些低价的二手车多是租赁公司的营运车、贷款未还清的抵押车。消费者一旦把这些二手车买走,就需要支付更多的后续费用。比如这辆2033年报废、仅售两万多元的奥迪,如果消费者买回家,每年至少要支付一万元的挂靠费和一万元的营运险,13年就要支付26万元。
三、隐瞒信息,诱导消费者签下“陷阱合同”
买不到与市场行情价相差十万元的奥迪。看看新闻Knews记者接着去看一辆比市场行情价便宜四万元的起亚K3。离开线上交易平台,车商才给看看新闻Knews记者发来了看车地址。
和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松江看车的经历相似,上海市普陀区真陈路655号没有二手车,这是一家二手家电交易市场。在看看新闻Knews记者向车商再次询问地址后,一名二手车销售员赶来,把看看新闻Knews记者带到了柳园路上一处没有门牌号的停车场。这里大量停放着各种品牌、成色上乘的二手车。
销售员向看看新闻Knews记者保证,这辆起亚K3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得知看看新闻Knews记者担心车辆是有固定报废年限的营运车,销售员反复强调该车不是营运车,没有报废日期,这是一辆和私家车没差别的公司车。销售员还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车看好了就可以签购车合同,同时支付一万元定金,这笔钱用来给车辆过户提档。随后,他便把看看新闻Knews记者带到一处由废弃大巴车改造成的简易办公室,交接给另一位业务员办购车手续。
在业务员登记看看新闻Knews记者的个人信息时,看看新闻Knews记者发现眼前的这份合同并非销售员所说的购车合同,而是一份《机动车交易委托合同》。同时,合同上登记的甲乙双方信息并不对等,甲方并没有登记法人等公司信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及时对此提出疑问,但这位业务员以办手续都是用这样的合同为由,不仅没有正面回答看看新闻Knews记者的问题,还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付钱之前看不到该车辆的相关证件。当看看新闻Knews记者向其询问“公司车”的详细解释时,业务员先以自己只负责签合同为由拒绝回答。
在看看新闻Knews记者的追问下,他的态度才发生转变。对于车辆的使用性质这一关键信息,由避而不谈、模棱两可转变为全盘托出,“公司车,就是租赁公司的车,保险一年要一万多,和私家车绝对有区别!”业务员不仅说出了公司车的真实弊端,还化身“知心大哥”,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便宜没好货,这辆车还是调表车,“租赁公司的车子公里数大,肯定调过表啊!”
四、利用合同要挟,多是外地消费者“中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联系到40多位遭遇二手车骗局的消费者,他们均来自上海以外的省市。这些遭遇骗局的消费者就是在车商诱导下,付了定金签下合同,之后才被车商告知真实的车况。得知实情的消费者如果希望中止交易,车商便会以双方已签订合同为由,不仅拒绝退换定金,甚至会要求消费者支付更多的违约金。消费者如果继续进行交易,车商便会建议消费者补差价购买一辆私家车,但这辆私家车的售价均高于市场行情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再次阅读这份合同,发现其中有三条极易被忽视的条款。
一、“注明此车为出租车或下线车”,
二、“乙方不得以任何借口违约,如自己合同没有看清楚,一切由本人承担”,
三、“此车辆如有未完成的相关按揭事宜则需购车方到银行跟原车主交接完贷款手续”。
这些条款均是车商为消费者布下的陷阱。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根据这次探访经历,制作了不良二手车商的套路流程图:
五、“套路”太深,该如何维权?
“对于甲方来说,他这份合同做得很干净,他没有责任。”在律师看来,这份合同双方责任不对等,“在车商隐瞒关键信息的情况下,被诱导签订这样显失公平的合同,消费者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这份合同有欺诈。”
在这些二手车买卖的“套路”中,车商利用各种方式规避自己的风险,导致消费者即使发现自己被骗,也很难取证。对此,律师表示:“即使证据不足,消费者也可以联系其他遭遇骗局的消费者,多人一起向市场监督部门举报车商。”
低价,是提高商品关注度最直接的方式。然而,天上不会掉馅饼,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不仅没能成功买走心仪的低价二手车,还险些掉进车商布下的陷阱中。
在车辆来源复杂,车况参差不齐的二手车市场,面对违背市场价值规律的低价诱惑,消费者还需擦亮双眼、理性甄别;签署包括合同在内的各类书面协议,要仔细查看其约定的各项条款,谨慎下笔、慎付定金。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珂 朱厚真 李维潇 吕心泉 刘宽漾 张凯 编辑:范燕菲)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