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不能忘记的名字③:“忠骨计划”助无名烈士回家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瑞
2020-10-29 14:45
70年前的1950年10月25日,一群“最可爱的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面对烧到家门口的战火,退无可退,敌强我弱,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勇气和士气,同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最终在1953年7月27日迫使侵略者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然而,19万7653位英雄儿女的生命却永远留在了那场战役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们出发,去寻访英雄儿女的后代亲人,去实地了解迎接他们回家的“忠骨计划”。
让无名烈士有名,彰显国家责任,抚慰英烈家属。2015年1月,国家启动“忠骨计划”,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王升启团队接受任务,开始着手建立“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DNA数据库”,为烈士寻亲做准备。按照合理设计,整个工作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六大步骤——采集、前处理、DNA提取、鉴定分析、数据入库、比对。其中,前处理是最消耗体力的,从原始状态到可以提取DNA的样本,需要不停地重复,细致操作。技术难度比较大的,是DNA提取和鉴定比对。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博士刘丽艳参与了“忠骨计划”的工作。“陈旧遗骸的DNA提取,在业界一直被认为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特别是在战争条件下,它的遗骸掩埋的,都比较仓促。又经过了,可能有火或是水的侵蚀,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侵害。这样对于DNA提取,难度都比较大。它的量比较少,降解程度也比较严重。”
在韩归国烈士遗骸中,没有头发和指纹,DNA信息十分有限,提前难度也很大,如何高效提取DNA,必须实现技术攻关获取新办法。张庆珍博士是团队里的90后,通过“忠骨计划”,她短时间内吸收了前沿技术,也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印章只起到线索的作用。真正确定身份还是需要通过DNA比对!一开始,我们把烈士遗骸的DNA数据录入数据库当中。然后,再将认亲的亲属录入亲属库当中。比如说,陈曾吉烈士,他的疑似亲属是陈虎山。因为他们属于同一父系,我们就先采用Y-str来进行比对。Y-str的比对结果显示,他们是完全相同的。这就不排除他们两者来自于同一父系。接下来,我们再采用常染色体STR和SNP来进行一个似然率的计算,计算结果也显示——支持他们两个有血缘关系。因此,我们就确定他们是具有亲缘关系的。”这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不容一点差错。
第二个难题就是复杂亲缘关系的鉴定。大多数志愿军牺牲的时候都比较年轻,没有子女,现在健在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很少,主要是依靠远亲DNA来进行比对。这是国际公认的难题。“忠骨计划”项目团队综合采用传统遗传标记检测和新一代测序技术,建立了多类型、多位点的遗传标记比对方法。为烈士身份鉴定奠定了充分的数据基础。“对前6批599位烈士遗骸进行了分型分析,依据DNA的比对技术,6位烈士遗骸身份成功得到确认!”实验师张敏丽很清楚这6份鉴定证书的份量。
王升启教授和许多团队成员一样,从学生时代开始,就熟知志愿军英烈的故事——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像我们这代人,过去的语文课本里都是这些烈士的事迹故事。包括这些年轻人,他们看到这些烈士遗骸的时候,他们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也是带着深深的感情的。”团队全员投入将近10个月的时间,夜以继日,攻克难关。“就一个心思,把这件事做成、做成做、到最好!没有高度的热情,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是做不好这件事的!但是,我们这些付出,跟烈士的牺牲相比,根本就是不值一提!”
张庆珍博士崇敬英雄,“忠骨计划”是她进入团队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她引以为傲的工作。“我们非常愿意,以高标准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是我们能为烈士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一边是寻亲的英烈家属,一边是努力攻克技术难题,马不停蹄的“忠骨计划”团队,大家期盼的,同样都是让无名烈士早日踏上英名回家的路。6本鉴定证书是“忠骨计划”第一阶段的重大突破,而厚积薄发的,会是更多无名英魂和名字的重逢。王升启教授对“忠骨计划”未来充满希望。“国家现在已经成立了“烈士搜寻鉴定中心”,进一步还要成立“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我相信能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只要是国家下任务,我们不计任何代价,不讲任何条件,全力以赴保证完成!”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瑞 摄像:张凯 吕心泉)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