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应对疫情招数已用尽?白宫要选变了调的“群体免疫”

时讯

央视新闻

2020-10-18 00:43

当前,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数仍居世界首位。为赢得大选全力推动经济重启的白宫近日再提“群体免疫”策略。只不过这一次,“群体免疫”有了新的“感染目标”——身体健康的美国年轻人。


《大巴灵顿宣言》提到的“群体免疫”


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白宫在近日召集的一次电话会议中,引用了一份名为《大巴灵顿宣言》请愿书提到的应对疫情策略。这一策略强调“重点保护”(Focused Protection),即让身体健康、不易因病死去的年轻人感染新冠病毒,同时保护那些因年龄或其他风险而容易感染病毒的人,以此逐渐达到“群体免疫”的目标。

这一策略反对封锁措施,呼吁重开学校、企业和其他实体,因此受到白宫的“青睐”。《大巴灵顿宣言》请愿书出自美国经济研究所,但在上面签名的多数专家没有公开姓名。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定义,当有足够比例的人口,通过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对传染性疾病产生免疫,从而使病毒不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时,就达到了“群体免疫”。各国对该理论的定义普遍为需要至少60%~70%的人群感染。

但据《纽约时报》称,《大巴灵顿宣言》请愿书中有几位专家作者甚至大胆提出,只要有10%~20%的人口感染,美国即可达到“群体免疫”。


美国主流科学界表示,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宣言所提倡的“群体免疫”只会导致更多的人感染、住院和死亡,并让医疗体系不堪重负;即便是那些年轻健康的人死亡率较低,他们仍会将病毒传播给高危人群。宣言提出要保护弱势群体,但是要隔离成千上万的年老病弱者几乎不可能。


《纽约时报》援引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主任克里斯托弗·莫里博士的话指出,“只要有10%~20%的人口感染即可达到‘群体免疫’的理念纯属无稽之谈”。


美国科学家威廉·哈兹尔廷14日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直言,“群体免疫”是“屠杀”的代名词。


哈兹尔廷:“我们没有控制住疫情,有人向特朗普总统建议推行‘群体免疫’,这让我极度担心,‘群体免疫’是屠杀的另一种说法。如果允许病毒像他们鼓吹的那样传播,那就是大屠杀,每年都将有两百万到六百万美国人死亡。对美国而言,让政府中最高层的领导者抵制最好的公共卫生官员,是一场不容置疑的灾难。人们知道这种传染病可以得到控制,其他国家已经做到了,而美国恰恰相反。”


“群体免疫”强推之耻:白宫欲淡化防疫不利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2日再次强调,“群体免疫”只能通过接种疫苗实现,在公共卫生史上,从未将“群体免疫”作为应对疫情的策略,这既不科学,也不道德。


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网站14日发布一篇由80名专家学者联合签名的文章指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人在自然感染后可以对新冠病毒有持久性的保护性免疫。


据统计,目前全球报告“二次感染”病例已经超过20例,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多地。其中,美国内华达州一名25岁男子48天内两次感染新冠病毒,第二次病情明显加重。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指出,“二次感染”病例表明,依靠消极抗疫以实现“群体免疫”的策略并不可行。


杨希雨:“它发出了一个政治上的警告,就是对某些国家、某些政客鼓吹的所谓‘群体免疫’这种所谓消极防疫大大地写了一个‘不’字。事实证明,搞所谓‘群体免疫’只能导致更多人感染和更多人死亡,不可能走向消极防疫的预期结果。”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9月份的估计,90%的美国人仍易感新冠病毒,美国还远未达到“群体免疫”的标准。那为何白宫此时要重提“群体免疫”?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指出,白宫此举契合特朗普的防疫思路,旨在误导群众,借此给特朗普拉票。


苏晓晖:“重提群体免疫,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说,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给民众传递错误的信息,试图告知民众,现在美国在采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应对疫情,让更多的民众放松警惕,能够走上街头去投票,对特朗普进行支持,同时也让大家对于疫情当前的这种严峻情况所产生的这种警惕性,甚至是焦虑感有所降低。目前对于美国来说,疫苗的获取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现在跟大选也非常临近,所以此时必须有一些新的议题来进一步诱导民众,那么‘群体免疫’就成为白宫手中为数不多的选择中的一种。”

苏晓晖指出,美国一再提出“群体免疫”,是政治绑架科学的又一例证,将给美国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发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苏晓晖:“现在对于美国政客来说,他们所考虑到的已经不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更多考虑到的是政治的问题。现在美国白宫再提‘群体免疫’,其实是试图再次以政治来绑架科学,为了达到政治目标,不择手段,甚至是没有底线。那么这样一种方式尽管目前在科学界引起了反弹,但是有可能对于美国的政客来说,为了达到目标,也愿意不惜一试,那么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对于美国国内社会的生态以及深层次的一些矛盾,可能会产生更深的刺激效果。”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