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好回春 ——浦南医院援疆医生陈宝瑾
医聊+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黄伊罕 通讯员 春来
2021-02-08 13:45
“妙手回春,医德高尚”,这是莎车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陈宝瑾医生办公室墙上一面锦旗中的文字。作为上海第十批援疆干部,陈医生去年3月奔赴新疆。
锦旗是这样来的
“这面锦旗是莎车一位患者的女儿送的。”陈医生开门见山,娓娓道来。2020年5月,这位70余岁的患者第二次脑梗住院,当时因为疫情没有及时溶栓。在莎车人民医院住了几天后,老先生转到喀什去了,那时他需要鼻饲管、导尿管,生活已经不能自理。老先生的两个女儿分别从杭州、天津回来照料,来回奔波在莎车、喀什数百公里的路上,身心疲惫不堪言说。
“听说您就是上海来的医生,做脑卒中康复的?”老人的女儿辗转联系上我,电话里问:父亲可不可以转来,接受您的康复治疗?
“当然可以。赶紧!”陈宝瑾一听,立刻鼓励她们行动。
“在我们这里治疗、训练了一个多月后,老先生先是拔了鼻饲管,自主进食;后来又去了导尿管,渐渐地他能借助轮椅,自己下床、自主行走了。”
“这样,老人家的两个姑娘肯定高兴!”我说。
“是。为了照顾老父亲,她们各自都请了两三个月的假。这下心里踏实了。”陈医生说。
和陈医生聊着,不断有这样的故事道出来,他说,由于当地饮食的特殊性,心血管、脑卒中类患者较为常见,因此我们现在每天都很忙,忙出的结果是:当地百姓渐渐认识到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性。
脑卒中康复,要在观念
康复医学,重在观念。和内地很多人一样,莎车当地百姓平时没事时,觉得啥事儿没有,一旦有事情眼睛就巴巴地看着医生。“其实,医生能做的也是有限的。”陈宝瑾说,康复医学的效果好坏关键取决于人的观念。
陈医生说,人生病了,病来如山倒。病魔一下子击垮我们的躯体之后,医生能做的就是解除遮天而来的病痛,但是康复期的身体若想较好地恢复,必须相信:病去如抽丝。这时候,就需要配合康复医生治疗、锻炼,急不得更等不得。“脑卒中后,防止患侧肢体肌肉萎缩、防止痉挛,还有平衡能力的恢复训练,都需要在最佳时间内进行。”陈宝瑾说,这个最佳时间就是发病后前三个月。
一位年龄不到40岁的中学老师,突然被脑卒中击倒。送到医院时,他的血压居高不下,一直居高不下,经过医护的百般努力,数日后终于降下来了,但此时他的患侧肢体肌力为零级,也就是说:他的身体已经无法听从大脑指挥了。此时,陈宝瑾正在支援该院神经内科,接触到这位患者后,陈医生就开始为他设计康复计划、制定康复措施,并调动医生、护士、家属一起协同实施。病情稳定后,陈医生将他转到康复科,开展系统的康复训练。
“效果出乎我的预料,在上海,康复得这么好的也不多见。”陈医生感叹,小伙子坚持了一个多月后,好了,自己办理出院手术,和我们道别后一个人轻轻松松走出了医院大门。“我挥着手,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心理别提多甜了。”陈医生说。
“如果没有那一个多月的康复训练,这位80后很可能就会落下后遗症,复发的可能性很大。”陈宝瑾说,可见康复这个观念的重要性。
“援疆的日子很快乐”
陈医生说,一眨眼已经十个月了,我们已经与当地同行、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下乡义诊,当地群众听说我们是上海来的,纷纷围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问不完的问题;在医院里,我已经带出两名当地徒弟了,我相信他们都会成为当地康复医学的火种,成为当地百姓的健康天使。
“义诊中,我们发现当地百姓现在知道、相信中医的人越来越多。”陈医生说,自己现在每天早上参加神经科的医学查房,会诊。现场结束后,就开始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发现的问题,制定诊疗方案,很多脑卒中康复的患者,都是这样取得好效果的;中午,就到城南医院(人民医院的另一院区),主持康复诊疗工作。
“脑卒中康复,没有特效药,有的只是理念加对症的方法,坚持下来,取得的效果往往就是很惊人的,就如那位中学老师。”陈医生说,而这个理念在莎车属于“新生事物”,当患者从神经内科出来,到康复科,病情稳定了。医患家属齐努力,用一两个月的时间把“病丝”从身体里抽出来了,他们慢慢好了,就信了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神奇,就会一传十十传百。
“我们援疆,就是要这样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您说呢?”陈医生很认真地看着我,说,一年又一年这也成了我们上海援疆人的传统了。
浦南医院的同志说了一个细节:接援疆干部的上海有关部门领导,打量着走下飞机的陈宝瑾,问我们:“他是新疆老乡吧?”
“不是呢。”
“这么像新疆人!”
“他是党员!”说完,大家相视,冬日暖阳里个个笑颜如花。
陈宝瑾说:援疆日子过得快,接下来还有好多事要做,得好好计划。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