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视频 |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何成最终选择?这三点很关键

时讯

《1921点亮中国》项目组

2021-05-03 14:55

1920年三五月间,几位经历了各种探索、斗争和失败,仍在苦苦追寻革命理论、寻找救国道路的有志青年,陆续来到上海,围绕在陈独秀身边,形成了一个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圈子,这就是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铁健介绍:“上海这批青年人,陈望道,包括毛泽东4月份也到了上海,也在这里。我想他们都是议论这一些事情,中国的出路问题,中国采取哪一种道路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如何理解,在学理上在实践上都会有一些探讨。”


法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工人运动史专家鲁林介绍:“马克思主义是来自西方世界的一股思潮,但与此同时,它也批判西方扮演的角色。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想要冲破外国统治牢笼的愿望。”



此时,随陈独秀回到上海的《新青年》,经历的不仅是地理的迁徙,而且是办刊理念的变化。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沈雁冰等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成员,作为新加盟的编辑和作者,彻底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的同人刊物性质,开始出现了大量介绍苏俄的文章。《新青年》因此而变得“色彩过于鲜明”,胡适为此颇为不快地表示:“北京同人抹淡的工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耿云志介绍:“原来是教授们一起同办的,虽然是陈独秀创办的,但是他是依赖这些教授团体来支持的。现在他把《新青年》带到上海变成一个宣传俄国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这些人不光是胡适不赞成,多数人都不赞成。”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田子渝介绍:“因为走了各种各样碰壁的道路,走到最后走上了阶级斗争,推翻旧世界这样一条道路,这条线我觉得其实是很清楚的,所以周恩来就说反复、比较、推敲,最后皈依马克思主义,所以这种皈依是信仰上的皈依。”



在革命的道路上,陈独秀已经和昔日北大的一群同人分道扬镳。他带领着身边一群年轻人,朝着认定的方向,大踏步而去。


在1920年夏天,这个崭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这个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提倡民族自决的斗争学说,终于在上海催生出了一个新型政党的前身。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介绍:“在当时流传的各种思想理论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什么会成为最终选择,为什么能在中国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就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了改变中国命运所迫切需要的思想武器,这就是开展阶级斗争,进行社会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组织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而这三点是当时传入中国的其他任何思想和理论都不具备的。”



1920年12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4号出版,陈独秀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的文章中写道:“在全社会底一种经济组织、生产制度未推翻以前,一个人或一团体决没有单独改造底余地。”


这段话,可以视作陈独秀等中国知识分子,在历经了迷惘和痛苦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救国道路的否决。


(素材来源:《1921点亮中国》项目组 编辑:王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