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

视频 | 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西藏革吉梅龙达普洞穴遗址

东方番茄酱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毛睿

2024-03-20 15:19

青藏高原古人类生存历史是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蕴含最初人群来源、极端环境下早期人类适应方式、不同人群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现代高原人群及其文化形成过程等重大学术课题。西藏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群的考古新发现,为破译上述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与信息。



01 发掘背景


梅龙达普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革吉县狮泉河左岸,海拔4700米,洞口位置高出河平面104米。该地处于藏北羌塘高原西部地区,地势高亢,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梅龙达普由一字排开的三个独立洞穴组成:一号洞开口朝南,规模宏大,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二号洞开口朝向东南,规模较小,面积约60平方米;三号洞开口朝南,面积约25平方米。


梅龙达普于2018年7月在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织的旧石器考古调查中发现,属青藏高原腹地发现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也是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超大型史前洞穴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2018-2023年期间,考古队连续开展了6个年度的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出土旧石器时代至早期金属时代各类文化遗物逾万件,包括石制品、骨制品、陶片、青铜器、动物骨骼、植物遗存等。一号洞壁还发现排列有序的竖条纹、人形轮廓、手掌以及太阳等以红色赭石绘制的岩画。


发掘严格遵循《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结合旧石器考古野外工作方法,工作按照1米×1米探方展开。以自然层为主,在自然层内按照2-5厘米的水平层逐层发掘。记录所有遗物和遗迹的空间坐标。对洞穴规模与形制、重要遗迹与地层进行多视角三维重建,并对所有发掘出土的堆积进行细筛和浮选。


02 考古发掘收获


截至2023年田野工作结束,梅龙达普遗址共发掘10个探方,在一号洞和二号洞不同部位揭露出三套文化遗存(三号洞尚未进行考古发掘),分别代表了由早至晚三期人类占据洞穴的历史。


梅龙达普遗址位置示意图


梅龙达普遗址远景



第一期遗存:一号洞中后部,主探方T8发掘面积64平方米,发掘至底部巨大灰岩角砾层,深度为7.4米。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599件和动物化石1017件。石制品尺寸大,石核利用率低,修理粗糙,呈现出较早阶段石核-石片技术打制石器的特点。动物化石数量大、保存佳,标本表面可见明确的石制品切割痕迹,这为探讨早期人类的生计模式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初步测年数据显示该期遗存早于距今5.3万年、甚至可能早至距今10万年左右。


第一期遗存-动物化石


第一期遗存-石制品



一号洞岩画第二期遗存:二号洞,主探方T1发掘面积12平方米,已发掘至基岩,深度为2.2米。主要文化遗存为石制品8136件、动物化石952件,以及少量动物粪便和植物遗存。单面向心剥片的小型盘状石核独具特色。工具修理精致、类型丰富,包括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等。二号洞主文化层不晚于距今4.5万年。


第二期遗存-石制品


二号洞出土标本


二号洞出土动物粪便



二号洞出土石核第三期遗存:一号洞洞口,主探方T3发掘面积为10平方米,发掘至底部大角砾层,深度达7米。主要文化遗存为石制品1170件、陶片622件和动物碎骨4350件,以及骨柄石刃刀、骨针、青铜小件等。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主文化层距今4000-3000年。打制石器以细石器技术为主要特征。陶器可辨器型主要有喇叭口器、侈口罐、直口罐、圜底器、浅饼足碗和一件疑似尖底器。串珠、骨针、网坠、鱼骨和大量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骼遗存为复原4000年前人类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第三期遗存-彩陶


第三期遗存-动物骨骼


第三期遗存-刻划纹陶片


第三期遗存-石制品骨制品和装饰品



一号洞洞口出土骨柄石刃刀


动物遗存表面人工痕迹


03 价值与意义


梅龙达普洞穴保留了多期人类活动留下的文化遗存,为探讨远古人群在极端高海拔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与演化、徙居模式、社会组织形式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材料。距今5-10万年以前、距今4.5万年和距今4000-3000年等关键时段的文化遗存则为解决人类最早登上高原腹地、早期现代人扩散、动植物资源驯化利用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的考古证据,对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价值。


狮泉河上游以梅龙达普洞穴遗址为代表的遗址群,面积近万平方公里,包括旷野和洞穴两种类型的遗址三十余处,从数万年前绵延至距今千年,出土物涵盖石器、陶器、骨器、动物化石、动物粪便化石、植物种子、木头残片等多种文化元素,是西藏在内的整个青藏高原乃至世界范围内高海拔地区罕见的重大考古新发现。




编辑: 丁桃
责编: 张艳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