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问政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如何系统推进?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瑶 赵菲菲
2024-03-12 08:13
蓝天、碧水、净土,关系着每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关系着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到低碳转型,绿色发展,这个事关我们所有人福祉的美丽大家园该如何打造?东方卫视全国两会特别节目《问政中国》,邀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所所长秦昌波与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一起讨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 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美丽中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从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做出具体部署,提出要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围绕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为何要强调“四个协同推进”?对此,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我国于2020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这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变革,在推进过程中需要统筹经济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工作。“四个协同推进”既包含加法也有减法,加减之间要像弹奏钢琴一样动作协调,比如产业投资的同时,要在源头做好“高耗能高排放”防控,防止低效率的项目盲目上马。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大热词,代表委员们纷纷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建言献策,在会场内外引发热议。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所所长秦昌波认为,当前我国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还不够厚实,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40%。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传统产业在双碳背景下重塑绿色竞争力。与此同时,战略新兴产业的兴起,可以助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总而言之,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更好地助力美丽中国目标顺利实现。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柴麒敏提出,当前一些传统重污染、重排放企业在转型问题上,也面临多重不确定和风险因素叠加的挑战。比如,一些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进入产能发展的平台期,同时在绿色低碳政策强而有力的约束下承压,使得产业转型成本高收益小,亟需国家出台财政、金融、投资方面的政策,才能渡过难关。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型金融”应运而生。与人们熟悉的“绿色金融”不同,“转型金融”主要聚焦传统产业,帮助他们在重拾产能、产量同时,进行技术、工艺、商业模式的改造和创新。
保卫蓝天碧水净土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看看今天外面的天空瓦蓝瓦蓝的、PM2.5个位数,说老实话,我在那个地方心情也放松了不少”,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现在3月8日的“部长通道”上,他向两会记者介绍2023年空气质量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围绕环境治理,黄润秋表示,今年要以更高的标准打几个标志性战役。
在秦昌波看来,生态环境部部长强调“以更高的标准打几个标志性战役”,主要在于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根源性压力尚未根本解决,成效和基础并不稳固。因此,我们一定要稳住向好势头,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以攻坚战带动持久战,进一步解决环境污染的体制、机制问题,还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比如城市噪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日益突显的臭氧等问题,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碳减排进程,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首批纳入电力行业约22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45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全国碳市场扩围,哪些行业将率先纳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对此,柴麒敏分析,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占到了我们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虽然其他7个行业还没纳入全国碳市场,但是其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已常态化展开,数据工作基础相对夯实,“接下来,希望从这些行业,成熟一个、推动一个,逐步扩大碳市场的范围。”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全球环境治理
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球应对生态和气候危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也是两会热议话题。
秦昌波指出,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未来,我们还将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核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分享我们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当中,这些领域取得的经验,增强伙伴关系和国际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我们还要把绿色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共建项目,凝聚发展合力,推动相关国家的绿色低碳进程。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之下,在新能源、碳排放等方面也不乏博弈。近期,针对中国的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欧美一些经济体不断试图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成为国际舆论热点。
中国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博弈局面?对此,柴麒敏建议,未来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治理中,应该更多地讨论相关措施的适当性,要求参与者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强调公平原则,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声、坚定做发展中国家利益维护者。此外,我们自身也要加强绿色减排,尤其在供应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创新模式方面,发挥关键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要积极投入相关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等。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计,也是牵涉广泛,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通过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新机制,挖掘绿色转型发展新动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我们一定能够将美丽中国的蓝图,一步步变成可触可感的现实。
编辑: | 郝苗苗 黄艳琳 周雯飞 史瑞钢 方菲菲 |
责编: | 李瑶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