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视频 | 两会我建议:儿科就诊 如何加强基层体系建设?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1-23 13:14

随着新一轮寒潮的来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候诊区再次涌入大批发热的患儿和陪诊家长。记者注意到,尽管据医生介绍,多数患儿感染的是甲、乙流病毒或肺炎支原体等常见病原,从治疗策略上来讲,三甲医院儿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的方案也基本一样。但是,出于就医习惯和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等因素,家长普遍愿意选择舍近求远、到儿童专科医院来就诊。



数据显示,上海从2016年起大力推进儿科分级诊疗制度,引导门诊重心下沉,并着力建设基层儿科诊疗服务网络。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范围内提供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9年底的125家增加到246家,基本实现100%覆盖,以单独设置儿科、全科诊疗连带儿科两种形式提供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了儿科,家长却不买账,当中出了什么问题?带着疑惑,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徐虹来到了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



据负责人介绍,这里自两年前开设儿科以来,每周开放三个半天的门诊,每天接诊量大概有10余个。坐诊的全科医生只有一名牛医生,两年前曾被派往医联体上级单位脱产培训。近一个月来,她共接诊了120多位患儿,其中7成是上呼吸道感染。牛医生坦言,借助抗原、抗体、血项报告和仔细听诊,自己能够明确诊断并对症开药,但这一轮的肺炎支原体感染中,不少患儿出现了混合感染和耐药现象,为谨慎起见,她也更倾向于将患儿转诊。



两年来,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就诊人数没有明显增长。负责人认为,这与门诊时段的限制也有一定关联。起病急的患儿一次两次碰到门诊不开,后面就不再来了。但由于人手不足,门诊时间暂时也无法延长。目前正规划增派一名家庭医生前往上级医疗机构接受培训,未来有望补充人手。



徐虹委员调研发现,尽管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积极地招聘专职的儿科执业医师,但真正能招到人的,少之又少。为此她提出三个建议。首先,儿科医联体牵头单位和区域性医疗中心,要切实肩负起对社区儿科的能力指导和培训,特别是首轮进修完成后,每年还要继续带教、培训、考核,更新专业技能。其次,要鼓励通过培训的社区医生在上级医院坐诊看病,鼓励上级医院派医生去社区多点执业,通过这种双向轮岗来缓解问题。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在原有的儿保诊区附近增设独立空间的儿童诊室,借助儿科与儿保的联动,来增加家长的信任黏度。


今年1月10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发布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了22条细则,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作为枢纽,提高儿科基层首诊的服务可及性。但在操作层面如何落实,还有待于各地各级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进一步研究探索。



对此,徐虹委员表示,高质量、有获得感的儿科诊疗服务体系,需要充分利用各级儿科医疗资源,从上到下提供同质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因此建议加强上海市基层儿科诊疗体系建设,从夯实儿科分级诊疗“引流”路径、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引导、完善基层儿科医师配备、统一基层儿科医师功能定位、系统化基层儿科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优化薪酬制度、加强基层儿科工作质量控制等方面,着手化解难题,从而让基层医疗机构的儿科服务能够良好地发挥分流作用,成为家长们“信得过”的常见病首选就诊平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文韵 编辑:金梅 阮丽)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