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过年额习俗
时讯
看懂上海
2018-02-24 17:19
许多传统习俗都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或“家族”为载体传承下来的。老早的时候,一个家里十几、二十人都不算是“大家”,而现在,“大家”渐渐都变成了“小家”,只是一家三口在一起过个年的也不在少数。
回想跟七大姑八大姨、三叔六伯过春节的时候,虽然人多闹哄哄,但在那几天的节日里,每日都“ong”到这家,“ong”到那家,见的人都差不多,只是地方换一换,昨天一起玩的表姐堂弟,今天又碰到了可以打闹疯笑,也别有一番风趣。
每个人都有好心情——过年了,意味着可以好好玩几天;对小孩子们来说,过年可以穿新衣裳,吃东西。还可以享受“特权”:调皮捣蛋,家长不会打骂。要是摆在平常,家长就要训斥了。
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岁
准备、忙碌了许久的年夜饭吃完,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岁,辞旧迎新。在没有收音机、电视的年代,守岁的方式很丰富。在许素珍家,大家搓圆子、包馄饨——这是初一早上必须吃的东西。
守岁时,母亲还在赶制新衣——这是孩子最期待的事情。每年春节前,母亲总要给孩子做一双新鞋子、一件新的衣裳。朱雅红记得,年三十夜里醒来,母亲还在灯下缝纽扣。“第二天,等我起来的时候,新衣服做好了。我记得很牢,这个衣服是倒穿的,纽子在后面,然后是花的绒布,粉红颜色,上面有碎花,很漂亮。”
比起现在,当年的衣服很简单。不过就是用蓝的布,做一件棉袄罩衫、一条棉裤的罩裤,再配一双新的鞋子,小孩子已经很高兴了。如果再好一点,到南京路去买一顶帽子,就高兴得不得了。
正月十五以前都算拜年
大年初一在炮竹声中开始。早上起来,放炮仗、贴春联。大年初一总被噼里啪啦的炮仗声吵醒,连忙起来穿新衣服。爸爸妈妈会把新衣服摆好,胡芷玲家里有一个大橱。在穿衣镜前“横照竖照,开心死了”。衣裳都是新衣裳,但第一天穿新衣,人有点拘束,好像不灵活了。
除了新衣服,小孩子最关心压岁钱。无论钱多钱少,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压岁钱的风俗由来已久,在古代用铜钱。压岁压祟,这个“祟”就是一种不好的东西,要用铜把邪气镇住。后来,铜钱变成了钞票,压岁钱就真的变成钱了。
早晨天不亮,小孩就摸枕头下面的红包,里面包着压岁钱。当然了,大人怕乱用,就讲:“意思意思啊,等到明天要还的。”当时的心情,不免有点郁闷。
大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希冀,希望新年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醒过来以后,还要让孩子吃一片糕,意为“高高兴兴、高升”。这糕点叫猪油年糕,这猪油年糕,平日不舍得吃,切成一片一片,摆在打好的蛋里,再放在油里氽,香得不得了。除了吃糕外,还要“吃糖茶”:茶里面要放两个花生米,两个红枣,放点糖,意为甜甜蜜蜜。吃了这个糖茶以后,一年里面都嘴甜。
接下去就是拜年。小孩子都会在大年初一早上先给父母和隔壁邻居拜年。
先跟爸爸、妈妈说:“新年好,恭喜发财,恭喜恭喜!”接下来,轮番到隔壁邻居、伯伯、叔叔家拜年。这时候,家里大人会关照小孩子们:到别人家,不能去随便拿人家东西。但邻居家的公公、婆婆却讲,“覅客气”,塞过来一把瓜子、一把花生、一把糖,在小朋友的袋子里装上很多好吃的。
正月十五以前都算拜年。拜年有远近亲疏之分。一般来说,年初一,父母会带着小孩去祖父祖母家吃饭;年初二留给亲戚朋友;再远一点的亲戚,就放在初三之后。
初二开始跑亲眷朋友,总要拎点礼物表敬意。生梨、苹果、蛋糕……满大街都是提着礼物的人。东西拿得最多的,年轻的小伙子,手里提满了东西。火腿、香烟、酒,必须全套。主人家也会很早起来准备好点心、糖果和茶水,款待前来拜年的客人。点心一般是猪油汤团。家里还有果盘盒,各种糖果都摆好。糖果盘叫做“什锦糖”,多种品种的糖果和在一起,大概五六种。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水果点心过时了,奶油蛋糕成为流行的礼物。特级点心师张素莲回忆,过年是最忙的时候,做糕饼、做蛋糕,奶油蛋糕当中夹心、上面裱花,一做至少七十五个。“一天忙着做蛋糕,从早上七点半上班,要忙到夜里八、九点钟再回到家里。”
那时候奶油蛋糕还有个谐名,叫地雷。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张三送奶油蛋糕送到李四家里,李四把这只奶油蛋糕再送到王五家里,王五又把奶油蛋糕送回张三家。张三一拆蛋糕:“哎呀,是我送出去的蛋糕!”
元宵拉兔子灯
初五迎财神是上海人比较看重的一个风俗,表达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许素珍记得,初四的夜里,十二点钟还没有到,大家就开始放鞭炮,这叫“抢财神”,抢好了以后,早上接财神,又要放炮仗了。
这时的鞭炮声响,远远超过除夕夜——上海是个工商城市,居民多是移民,大家求发财心切,总归希望这一年能够赚得多一点。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似乎刚过了正月初一,就到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元宵节。新年的喜庆推上顶峰,也意味着节日已接近尾声。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灯节,到处张灯结彩。这一习俗从农耕折回来,农业社会需要对付自然灾害。因此,人们点灯避害。人间的万家灯火,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之心。
小朋友们上街拉兔子。很多都是自己做的兔子灯:劈开毛竹板,制成兔子形状,外边用纸糊,里面摆一支小的蜡烛,兔子灯下面,装两个轮盘。拉着它上路,“蛮扎台型额”。有时,一家人还会到城隍庙去,看灯、猜灯谜,看城隍庙湖心亭当中各种各样的造型彩灯。
元宵节过完,过年算画上了句号。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旧时风俗已经逐渐消失了,年味也越来越淡了。但无论如何改变,在过年的那些天,人们享受亲情、感恩祖先、敬畏天地的核心理念一直流传着。除此之外,过年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民俗专家仲富兰这样解释过年的意义: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时间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如果人不给它规定立法,不设置节日,你就感到日子没有区隔了。过年,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把漫长的岁月,分成一年又一年。
是啊,春节就是一个节点,提醒人们:要停下来,要加加油,为新的一年,注入新的希望。
来源:上海市档案馆微信号@档案春秋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故事》
作者:郝晓霞、严柳晴
部分图片来自:申哥_大上海風情萬種
看懂上海粉丝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
(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