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世界舞台 中国故事:“上海之春”音乐节开幕 叶小纲《敦煌》全球首演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17-04-29 13:22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最初起源于1959年的“上海市音乐舞蹈展演月”,1960年5月,正式以“上海之春”的名字登上历史舞台,2001年正式改名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57年来,“上海之春”始终坚持力推新人新作,一大批经典音乐作品如《红旗颂》、《梁祝》等从“上海之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譬如朱践耳、吕其明、俞丽拿、何占豪、闵惠芬等都诞生在“上海之春”舞台上。


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将历时三周,在此期间,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波兰、瑞士、英国、俄罗斯、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的乐团、音乐家、舞蹈家们将奉献39台音乐舞蹈演出。


自1960年创办至今,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之春”已携手相伴了半个多世纪,共同亲历和见证着这座城市无尽的音乐风华。本届开幕音乐会上,上海交响乐团特邀中国音协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以丝绸之路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灵感,委约创作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敦煌》将作全球首演。


与此同时,凝结叶小纲近些年音乐创作心路历程的多首代表作:《峨嵋》、《悲欣之歌》、《星光》及《喜马拉雅之光》也都将在音乐会中逐一奏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出自叶小纲之手,颇受业界好评的作品,均是首次回响在他的家乡——上海。

上海交响乐团曾经在1998年邀请叶小纲出任驻团作曲家,次年,他便交出了担任上交驻团作曲家的首份答卷——交响乐《春天的故事》,并且同样是在“上海之春”,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


2010年,双方再度联手,一部向世界介绍中国京剧的歌剧《咏别》流畅地用西方通识的音乐语汇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叶先生对中国元素与西方技法的融会贯通,带有鲜明的文化标识。”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谈及此番再度委约叶小纲创作时透露说,“我们在探讨创作主题时,受到丝绸之路的启发,双方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敦煌。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向世界的驿道,如今改以音乐的方式传承和留世,不仅是记录,更是一条通过交响乐的形式表达,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绝佳途径。”

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曾经辉煌的古城吸引着叶小纲走近敦煌,力图让中国元素从简单的表达走进灵魂。


除新作《敦煌》外,音乐会中首度在沪上演的《峨嵋》、《悲欣之歌》、《星光》和《喜马拉雅》均是叶小纲近几年带着对人文、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回望中国文化,用西方技法创作的代表。


上交驻团指挥张洁敏、音乐总监余隆接力指挥上下半场,黄蒙拉、胡胜男、苏畅、宋思衡、刘珅、石倚洁、沈洋七位青年翘楚同台助阵。乐队、合唱、民乐、独唱、独奏,各形式渗透交融,交织出丰沛的情感。

小提琴家黄蒙拉携手打击乐演奏家胡胜男演绎叶小纲作品《峨嵋》。


用音乐书写“中国故事

叶小纲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追求唯美的意境与典雅的气质,他的音乐语言深入人心,具有纯真与直击心灵的力量,充满人文情怀。“我希望自己的音乐有它的走向:美丽、美好、高质、天真、励志;能滤去世界的尘埃,给予人以坚定的信心和面对世界的从容与宽容。能浓墨重彩,也可声色微现;能流丽酣畅,也可清扬婉转。这种状态,需要时间与磨砺。”


作曲家叶小纲。


叶小纲拥有众多的经典作品,如《大地之歌》《冬》《喜马拉雅之光》以及《玉观音》等,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从中领悟叶小纲所塑造的中国语言特质。形式上,作曲家运用中国文学作为音乐写作的情感依托,在西洋管弦乐中加入古筝、笛子、箫以及民间打击乐等中国乐器,并在旋律中采用了中国音调元素;音乐性上,叶小纲将中国元素揉碎后化入音乐之流,让自己的音乐自然散发出中国气质。

《大地之歌》(作品47号)为女高音、男中音以及乐队而作,是叶小纲向奥地利伟大作曲家马勒《大地之歌》的世纪致敬之作。歌词来自于经过选择的唐代诗人李白、钱起、孟浩然以及王维的诗句。气息灵动、配器色彩水亮斑斓、调性快速切换使音乐微波荡漾,中国民歌旋律隐约闪现,具有中国古典内涵的优美诗词在作曲家的现代音乐语言中得到重新讲述。


《大地之歌》是作曲家对唐文化消融后在音乐层面的重新解读,从乐谱雅致的细节安排中,似乎可以寻觅到了中国古典建筑中雕梁画栋的富丽和中国工笔画的细腻。


这些年,叶小纲的影视音乐作品也佳作不断,包括《湘女潇潇》《人约黄昏》《洗澡》以及《大国崛起》等,都有口皆碑。“中国故事”巡演第二场北京站中的《玉观音组曲》(作品44号d,2003)就是源于电视剧《玉观音》的配乐。这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主调音乐,具有宽广悠长的旋律线条以及稳定而干净的传统和声,它在音乐性上深入人心,显示了唯美的人文气质。叶小纲的谱面干净清爽,但幻化成音乐时,却能体会到感人至深的力量。《玉观音》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而情感至真,以传统调式与和弦为主导,辅以调性与和声的游离,音乐深入人心而又不落俗套,是作曲家精准拿捏音乐语言之“度”的结果。


叶小纲纽约林肯中心音乐会现场。


2013年,作曲家叶小纲以独有的方式开启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叶小纲“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在美国林肯中心盛大上演, 这场音乐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主流交响乐团第一次为来自中国的主流作曲家举行的个人作品音乐会。音乐会上,叶小纲以西方交响乐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艾瑞费舍音乐大厅掌声雷动。

“中国故事”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海外巡演的大门,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一个大事件。在这一年,叶小纲也获得了古根海姆艺术奖以及中国文艺最高奖“艺文奖”。“我的《大地之歌》选用一位国际知名但在纽约露脸并不多的黑人女歌唱家,我来自中国大陆,起用台湾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林昭亮,这些都会引起纽约音乐界的期待。” 不过叶小纲说,“我的音乐理想也不会为市场妥协,用‘中国故事’构思音乐会,我是来自中国的音乐家,只要你进了音乐厅就得听我‘说事’。”

叶小纲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在用心讲述一个属于他自己同时又属于这个民族的故事。正如中国艺术界最高奖 — 第二届(2013)“艺文奖”评奖组委会对获奖者叶小纲的评语:“他用音乐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作出思考和阐释,歌颂古老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现当代中国如火如荼的时代变迁,谱写了中国的‘大地之歌’。他扎根本土,放眼世界,用音乐中蕴含的东方气质与西方音乐展开对话,在探寻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编辑:超慧)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