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临港“豪华大团” 如何在进博讲好合作故事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慧莹 邢颖
2024-11-08 16:55
演播室、咖啡馆、广场区……进博会上的临港展示区,与其说是展位,不如说更像一个产业“生态圈”。这是临港新片区第二次组团参展,不仅很多“老组员”继续来,新组员也非常多。从参展的组合、展位的布置,到生态的营造,每个细节都在尽力讲好一个关于合作的故事。
从“复式”变为“大平层”,将商务洽谈区搬进咖啡馆,只是为了在布展上体现和去年的不同吗?当然不是!所有这些细节的更改,都是遵循便利化的原则,就是希望企业的联络、沟通、洽谈,能够更加可及、顺畅。
临港将2700平的展区,安在了装备馆。去年,他们的商务洽谈区域设在安静的二层,但因为过于隐蔽,没有起到设计中的效果。有了前车之鉴,今年他们把展区改成了“大平层”,所有功能一目了然,也更方便谈事。入驻在临港大飞机园的马卡机床,直接将一台用来生产轻量化飞机结构件的机床搬来了展台,功夫没有白费,第二天就来了笔生意。“昨天杭州的一个客户来看了设备之后,就直接邀请我们明天就要到杭州去,后面可能会有一些采购的意向。”德国马卡机床副总裁宋志嘉说道。
组团出击的临港,除了有十余家临港“老牌”外资企业带来了独展区,还带来了30家尚未开展中国业务的境外企业,他们由国外的商会、协会等组织推荐,来进博会沉浸式感受中国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家 英国的石墨烯设备制造商,此前从未踏足中国,却在这个展台上备受欢迎,负责人西蒙一直忙着解答各种问题。“希望把我们的制造工厂、研发和市场部放在临港,加入进博这个‘生态圈’很有意思,你会看到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企业,我们期待和这些企业之间发生一些‘化学反应’。”
“生态圈”,也是临港组团参展的巧心思:演播室里,企业直播不断;广场区,签约推介一场接一场;咖啡馆内,商务洽谈轻松随意……参展的大中小企业,还有各类服务机构频频互动,整个展台,如同一个产业朋友圈。
看记者手里的这张规划图,红色圆圈是境外来的企业,绿色方块是原来就在临港的外资企业,还有绿色圆圈是来自漕河泾的科创企业,之所以将大家这样穿插设置在一起,背后是有考虑的,是期待大家之间能擦出火花,产生更多更深的链接。
当足够多的资源汇聚连接在一起时,合作的机会就会产生指数级增长。生产船用发动机的芬兰企业 瓦锡兰,就尝到过甜头。去年,企业第一次跟随临港新片区参加进博会,在进博会现场认识了来自新加波、韩国、加拿大的船东,这些不期而至的新朋友,带给他们不小的惊喜。“后来通过持续密集和客户的紧密交流,我们取得了韩国现代重工制造的一批一万零八百车的汽车运输船的订单,这在公司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个应该是去年进博会后带给我们公司一个非常大的惊喜。”瓦锡兰齐耀副总经理岳文说道。
对此,临港集团海外部国际招商主管曹毅扬介绍称:“我们去年曾经在展台上#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两家企业本身是上下游,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对方,现场见了之后发现,原来我们家的某一个部件或者某一个东西,恰好用的是您家的产品,企业间有些弱链接如何变成强链接,其实是需要一个促进、挖掘过程的。”
去年,临港展示区首次以产业集群的形式,组织企业参展,共撮合贸易逾百笔,形成贸易额约25.93亿元。今年再次汇聚美、英、日、德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家外资企业,通过进博这个大平台,链接资源、服务和生态,继续讲好合作故事。“你要有陆地,船才会来,所以我们这个‘陆地’已经造得非常好,不知道的要知道,不想来的要来,不认识的要认识,就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这种东西,希望大家能够亲自来看一看听一听。”临港海外公司董事长杨菁如是说。
组团参展,可以说是一场关于开放和机遇的互相成就,背后体现的正是平台思维和市场经济理念,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高地的临港新片区,就是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上做足文章,主动搭建桥梁,讲好关于合作的故事,寻找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王卫 |
摄像: | 顾克军 |
责编: | 虞之青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