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新片区揭牌一周年:布局四大重点产业,金融开放先行先试
时讯
界面新闻
2020-08-20 14:09
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
这一年来,临港新片区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神状态,全力推动新片区总体方案落地实施。
经过一年的建设,临港新片区硕果累累:从总体方案中分解出的78项政策和制度创新任务完成过半,已落地45项;如今,高端资源要素加速集聚临港,共计签约项目358个,涉及总投资2713.63亿元。
特别是今年以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1-7月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8%,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9.8%,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
重点领域企业聚集临港,产业供应链将成闭环
“临港新片区将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建设四大重点产业园——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和信息飞鱼。”8月13 日,在上海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发改委副主任朱民介绍道。
临港新片区揭牌一年以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核心领域发展情况如何?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集成电路技术领先和产业链完整的重要性尤为凸显。朱民透露,其中,仅集成电路领域,预计到2020年底,落地项目投资新片区的总额就将超过1000亿元。
如今,临港新片区落地企业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集成电路领域。
在临港新片区的东方芯港园区已有40余家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企业落地,其中包括新昇半导体、华大积塔、盛美半导体、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
这里正在围绕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建设上海集成电路发展的第三极。按规划,东方芯港要建成上海乃至全国、全球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临港集团副总裁翁恺宁在临港新片区半导体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曾表示,集成电路上承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研究领域,下接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制造领域。因此,着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临港布局四大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今年3月,生命蓝湾成功入选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这里正一步步走向世界级生命科技产业园。
“我们的目标是将生命蓝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研发中心,形成精准医疗产业发展高地、创新转化的枢纽地和创新服务集聚地,形成全产业链生态环境的闭环。”临港奉贤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邹林昆介绍道。
7月17日下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召开季度工作例会,正式对外公布生命蓝湾2020上半年“成绩单”。
这一备受瞩目的未来世界级生命科技产业园目前已吸引30多家细分领域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落户,总投资超80亿元,首期预计达产产值260亿元。
除了落户的企业多,生命蓝湾引进外资的成效更是亮眼——上半年临港奉贤园区实到外资完成1亿美元,其中医药企业实到外资额就占了九成,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园区企业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开发的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给药,研发进度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国内中枢神经药物领域的龙头企业恩华药业也于今年签约入驻生命蓝湾,6月签署购楼入驻协议,计划2021年下半年正式搬进园区。
恩华药业还计划把恩华创新药研发的“硬核”——全球创新药研发中心设在生命蓝湾。
“我们期待在入驻园区后,经五年左右的奋斗,建设出一条在大中华区最具差异化竞争优势的CNS创新药管线,造福数千万精神类或者神经类疾病患者,”恩华药业集团副总裁万泽红博士说。
6月1日,临港新片区发布“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方案。这里将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经济等新兴前沿信息产业。对标美国硅谷、英国伦敦、德国柏林等,未来“信息飞鱼”将是跨境数据中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
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任吴晓华介绍,“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将首先探索建设“新型数据监管关口”,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先行先试”。
同时,“信息飞鱼”还将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等关键领域,探索国际化数据流通机制,加强数据资源汇聚,力争2025年实现服务境内外企业机构10万家,支持实现每年EB级别数据的跨境互联、互通和互用。临港新片区将优先发展以5G、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主的数字经济。
除了已经规划好的东方芯港、生命蓝湾、信息飞鱼三大重点产业园,临港新片区的大飞机产业园项目尚处于规划中。
目前,这里有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负责C919国产大型客机的总装制造。同时,临港新片区也已经汇聚了一些航空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
金融开放先行先试,发展离岸贸易
自去年8月挂牌以来,临港新片区创新制度政策、引入平台机构,会同金融机构、企业在新片区开展创新业务,形成了一批首创性案例,推进了新片区的投资贸易与资金收付自由化便利化。
2019年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
一时间,“离岸贸易”成为上海国际贸易领域的高频词。
“离岸贸易”,又或称“离岸转手买卖”,所谓“离岸贸易”,是随跨国公司业务发展演化而来的一种新贸易模式,其最关键的特征是订单流、货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分离。
在产业供应链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境内公司作为贸易中间商或商品区域服务中心,在产业资源整合过程中已催生出了更加多样化的新型国际贸易。
如今,离岸转手买卖已成为新型国际贸易的重要业务模式。而离岸贸易在香港和新加坡最为发达,已经成为当地第一大贸易形式。
从临港新片区揭牌以来,“离岸贸易”已经成为了上海临港新片区相关重磅政策文件中的关键词之一。其背后暗含的,也是上海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决心。
2019年11月18日,上海临港新片区完成首单跨境船舶租赁项目。
当天,浦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新设于临港新片区的项目公司作为出租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公司的全资控股子公司作为承租人,完成的两条11380TEU(标准箱)集装箱船舶经营性租赁业务。
浦银租赁副总裁陈香介绍道,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公司项目的承租人在法国,航线分别从美西和欧洲到东亚,在公海上交割,船舶不进入海关,但出租人和资金来源又在国内,遵循国内的监管和外管制度。
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公司的跨境租赁业务的完成标志着新片区跨境租赁业务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负责人吴群峰说,新片区首单跨境船舶租赁项目就是典型的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结合,这类业务结构复杂,对创新要求高,这体现了临港新片区在推进跨境金融、离岸业务方面上的决心。
阿特拉斯·科普柯(上海)工艺设备有限公司也是受惠于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政策的企业。
阿特拉斯(上海)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空气压缩机等通用设备的制造。近年来,因为阿特拉斯集团的企业产能产量不断提升,催生出了更为多样化的新型国际贸易业务模式。
2018年,集团决定将原有的业务模式,转变为“境外完成组装后直销到下游境外指运地”。转变模式后,阿特拉斯(上海)就可以成为中间商,让采购和销售都在境外,货物流不经过中国,形成离岸转手贸易结构。
事实上,临港新片区设立之前,因为离岸转手买卖贸易上下游都在境外,且货物流不经过中国的特征,一度出现了大量虚假离岸转手买卖,被用于贸易逃汇或者是构造贸易境内外套利。
因此,监管部门不断加强检查力度,银行也提高了展业标准,这使离岸转手买卖业务量呈现断崖式下跌。此外,多数境内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大规模叫停离岸转手买卖业务。
得知阿特拉斯离岸转手买卖业务的需求后,中国银行新片区分行第一时间与阿特拉斯建立联系,在深入分析了贸易结构商业合理性、货物运输方式合理性、贸易收支定价合理性、以及阿特拉斯开展该业务的决策合理性后。
中国银行为阿特拉斯梳理了离岸转手买卖的资金结算流程、配套金融服务以及风险防控整体方案。在这次的方案中,中国银行批准阿特拉斯的业务依托空运单进行结算。该业务也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准入备案。
在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方案获得监管部门同意后,阿特拉斯(上海)立即联系集团总部委派亚太区的采购和销售订单,由阿特拉斯(上海)作为指定的贸易服务中间商。
2019年四季度,阿特拉斯(上海)已通过中国银行自贸区新片区分行成功完成5笔离岸转手买卖收汇确认,并将资金汇入外汇账户。
为了鼓励越来越多的区内企业发展离岸贸易,2019年12月24日,上海临港新片区成立首个离岸孵化基地,诺基亚等6家企业签约入驻。
转型后的离岸孵化基地,开设海外企业落户培育课程,解决海外企业“水土不服”的问题;并对海外尖端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国内政策、市场、资金配套服务,协同长三角优势产业发展,方便企业通过新片区孵化后,快速进入国内市场。
2020年6月16日,六大国有银行中唯一拥有离岸金融业务牌照的交通银行,将离岸金融业务中心落户临港新片区。
“交通银行离岸金融业务中心将构建跨境服务链,聚焦支持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集群,支持实体企业发展。”刘钢华透露,交通银行将配套中长期项目融资、跨境供应链,重点支持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航运、电商等国际贸易企业。
改革海关监管制度,全国唯一特殊综保区揭牌
2020年5月16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期)正式封关运作,成为中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揭牌首日,上港集疏运中心、马士基亚太分拨总新项目等首批18个新入驻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
洋山特殊综保区是国家赋予新片区开展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海关在政策制度和监管模式的顶层设计中,也充分体现洋山特殊综保区“特殊”定位。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到底“特”在哪里?
对此,上海海关副关长施健曾表示,根据国务院的定位和要求,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要在全面实施综合保税区政策的基础上,实施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和制度。“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申报模式、贸易管制、区内管理、统计制度、信息化管理和协同管理六个方面。”
施健解释道,在申报模式上,除法律法规要求必须申报的外,“一线”对于不涉证、不涉检的货物,采用径行放行,企业可以直接提货、发货;“二线”由以往区内外企业双侧申报制度改为区外企业单侧申报制度。在区内管理上,海关取消账册管理,不要求区内企业单独设立海关账册。
上海元初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集物流、货代、外贸代理、仓储、报关于一体的综合性供应链管理企业。
该董事长黄影明表示,洋山特殊综保区监管制度的创新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我们现有70~80人的团队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服务10万平方米的仓库,随着新政策施行,同样这些人,服务面积可以再增加20万平方米。”
按照之前的监管流程,货物到港之前三天,企业需要去海关备案货物清单,海关同意进口以后,货物靠港时再制作报关单,入区申报,完成提货,再进入保税仓。
申报完成后,货物要进入二线,发运时还需要再制作报关单,以及整理关税的预算,与客户沟通等事项。黄影明介绍道,“在一般的自贸区,可以先把货物提进来再申报,货物也可以先发运再申报,但无论如何都还是要申报。”
而在特殊综保区,一线入区的报关取消了,二线出区只需要单侧报关。黄影明说,“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本来需要三次文件整理和报关,现在只需要一次,减掉了2/3。”
与此同时,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还取消了为进区和出区的核销而形成的账册管理体系。
黄影明透露,在原来保税区的监管模式下,保税账册、船供账册、加工账册、跨境电商账册等,在过去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业务都需要有不同的账册。
“原来一个账册需要1~2人管理,我们运营6~7本账册,现在最多3个人就可以了,而且后期的申报、转口更加便捷,需要的人员就更少了。”黄影明说。
如今,洋山这个港湾作为上海临港新片区和上海海关监管服务改革的前沿与热土,其进出口货值从2006年482.2亿美元跃升到2019年的2285.6亿美元,离不开上海人不断提升其门户枢纽功能、改革其监管系统。
洋山从国际航运中心这个支点逐渐走向世界经济大舞台的征程,也是上海海关从账册管理、物理围网、进出卡口为标志的传统监管模式向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为特征的大数据监管模式的转变。
临港新片区的定位就是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实现新片区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过去一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已经初步形成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框架。临港新片区的未来,高端资源将加速集聚,改革力度不会减弱,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