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4″

视频 | 文脉颂中华| 这是一曲八仙桌旁的"中国式交响"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会杰

2018-05-12 13:55

松江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其中,清光绪年间流传于泗泾地区的民间器乐曲《十锦细锣鼓》,融打击乐与丝竹乐为一体,风格温柔细腻,节奏缓急有致,清丽欢快,富有江南水乡的情韵,堪称上品。



江南丝竹之声,杂集粗细锣鼓,弦索、木鱼及笙管于一体,是为“十锦细锣鼓”。“十锦”是由十段锣鼓,三段唱腔旋律交替构成。三段唱腔分别出自昆曲《芦林》、《牡丹亭·硬拷》以及《思凡》中的唱段。


十锦细锣鼓最突出一个“细”。它具有南昆软、糯的艺术特色,文而不武,雅而不闹,节拍鲜明,跌宕起伏,利落干净,以其发声细腻明显区别于一般的锣鼓演奏。在演奏时,一人要兼带几件乐器,敲一段锣鼓点板后,又拿起丝竹演奏,有序交替进行,一专多能,样式繁多。在乐器运用上,同一面锣鼓,由于敲法、轻重不同,点板着落处不同,敲出的音色、音质也就不同。有的短促而沉闷,有的悠扬而欢快。



“我们的锣鼓像刀切豆腐一样,说停就停,整齐得不得了。像我们这样单独一个曲子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只有泗泾的十锦。”《十锦细锣鼓》年纪最大的传承人彭景良老先生说。



据这些传承人介绍,“十锦细锣鼓”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此之前最后一次演出是1947年,从此,十锦之音绝响多年。一直1986年的民间文艺集成普查中,在走访到的一位姚老先生的家中才发现了“十锦细锣鼓”曲谱,之后便组建了“十锦”演出队。1999年原“阳春堂”班的弟子唐伯仁的徒弟杨品连带领一班老艺人组建了江南丝竹队。而后,两支队伍合并,成立了泗泾镇“十锦”演出队。如今,《十锦细锣鼓》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也有了新一代的接班人。



“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这是李渔听完昆曲后发出的感叹。作为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细腻的十锦古戏乐里,听是音乐,赏的是故事,悟的是文化,传承的是上一代表演艺人们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用心。


也许现今我们大多数人都难以听懂细锣鼓的唱词,但八仙桌一摆,曲艺人围桌一坐,乐声依次缓缓而来,光是那个氛围,那个气场,就已经足够令人沉醉了。悲欢离合曲里有,人情冷暖唯心知。眯上双眼,再咂上一口清茗,也许同样的锣鼓声里,有的人听出的是小桥流水、风花雪月,有的人听出的却是刀光剑影、铁马冰河。



时光如水,清凌凌。经历了岁月的涤荡,泗泾古镇愈显清雅,既有石桥曲径,也有古寺游廊。河水缓缓流,船橹慢慢摇,伴着清风明月,十锦细锣鼓一起,记忆里那些失落的古典江南味隐约又飘飘然回来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