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特别策划回放 | 后疫情,新常态:重塑上海艺术能量场
时讯
艺术新闻中文版
2020-11-25 16:21
《艺术新闻/中文版》在11月首次出版了“上海艺术季特刊Nov+”,并持续在数字媒体特别呈现Nov+特别系列报道,聚焦上海正在重塑的艺术能量场和在动态中发展的艺术生态。
2020年度颁发的亚洲艺术贡献奖分为“艺术项目与活动” (Artistic Projects and Events)、“个人贡献”(Individual Contribution)和“年度艺术家”(Artist of the Year),表彰那些力图表达亚洲文化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努力将其推向世界的个体、组织与机构。
十一月的上海,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和第八届上海ART 021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先后揭幕,本地美术馆、艺术空间与画廊的新展开幕将延续长达半个月,给因疫情而黯淡的全球艺术活动,带来了难得的振奋与活力。
11月10日至14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的第一阶段“湿运行”通过持续5天不间断的15场对谈、表演、放映、创投会、工作坊等,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变为一座实验熔炉。
上海当代艺术馆正在举行的张恩利个展,以百余件绘画作品和装置,展现了艺术家三十年的创作历程、风格变迁和精神世界。
2020年的疫情让很多长期积压的问题在此刻爆发,世界的图景在现实中被彻底改变了,这促使艺术家刘韡在最新个展“散场/OVER”中,重新塑造了这段时间被带回到遥远的过去,并延伸到现实世界冲突核心地带的艺术叙事。
艺术家亚历克斯·达·科尔特2018年创作的《铅笔橡皮恶魔》在Prada荣宅变成了“加倍立方体”,他邀请观众沉迷在卡通人物和美国文化符号构成的炽热的梦和多元的宇宙。
西岸美术馆带来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下的第三个重磅特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呈现蓬皮杜中心馆藏和12位中国艺术家与设计师共百余件设计佳作,追寻一段自然与装饰交织的设计史,探索作品的奇思与想象。
西岸艺博会本届参展画廊数量虽有减少,但作品、策展质量仍保持水准。许多画廊也对于参加一场久违的实体艺博会也抱有更多期待,14天的集中隔离并没有阻挡国际画廊参加艺博会、开拓中国市场的脚步。
在隔离成为新的常态之际,艺术创作的在地性、展览的本地化更加明显,对本土生态而言不失为一次自我发展的良机。逾百家国内外画廊带来的数千件作品如何被市场消化,后疫情状况下的一级艺术市场表现如何,疫情之后首开的上海艺术季的踊跃反应已经给出了答案。
上海艺术季期间,多家画廊和Art021艺博会上推出了多个中国艺术家个展。在隔离成为新的常态之际,艺术创作的在地性、艺术家展览的本地化更加明显。
Alice陈在疫情后期发起的“正向艺术研究会”,邀请了张鼎、于吉和施勇等艺术家展开露台计划,让上海当代艺术的在地创作显现出沉积岩般的丰富肌理。
我们将视角投向这些还未被大型机构和艺术常态消化的上海年轻艺术家,从郊区田野到zoom会议室,他们创造出新一代的艺术交流与组织形态,同时,他们也亟需找到更多的艺术出口和更大的生存空间。
公共艺术在上海的不同区域扮演着不同角色,有效地参与了城市的更新过程,与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一同生长。
在对展览研究者比利安娜·思瑞克的采访中,她回顾了整理1979年-2006年上海展览史的经历及其对这座城市展览现状的观察,也在新出版的书籍中将视角投向了面貌复杂的东南亚地区。
在《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的邀请下,艺术家仇晓飞、葛宇路与明当代美术馆策展人钱诗怡在上海,与线上参与的艺术家、黄边站创始人之一徐坦一同,开始了这场题为《通往内在探索和重建联结的道路: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可能》的讨论。
叶滢与曹斐和当代艺术与电影研究者、策展人杨北辰围绕该作品《不安之岛》展开对话,探讨了在这段被悬置的时空中,艺术家如何从日常和家庭生活出发,带来新的现实和人类处境的思考和创作。
“赋能创意女性”论坛于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 展览开幕之际,聚焦女性如何在创意领域的工作中克服困难与偏见、追寻梦想、大胆创新,如何赋能女性创造力,现代传播艺术平台总裁、《艺术新闻/中文版》《艺术界LEAP》出版人曹丹与论坛嘉宾为现场听众带来一场跨越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富有启发性的分享。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