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上音民族声乐甲子庆生 才旦卓玛再唱山歌给党听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摄像 刘宽漾
2018-12-05 13:36
12月4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六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系列活动包含纪念音乐会以及《唱响中国的美好声音:纪念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六十周年暨王品素先生诞辰95周年图片展》。在昨晚的音乐会上,鞠秀芳、常留柱、才旦卓玛、方琼、杨学进等名家与上音民族声乐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共五代音乐人同台献唱。
五代音乐人同台献唱
昨晚的音乐会上,《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再度响起,依然是高亢嘹亮。55年前,这首歌曾经让才旦卓玛这个藏族名字家喻户晓。如今,81岁的才旦卓玛在上音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六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上,再次唱起这首歌,感动依旧。
才旦卓玛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这首歌我是非常喜欢的,而且非常有意义的。我觉得这些歌一唱就感到非常幸福。”为了这场演出,她提前好几天回到母校参加排练,演出前一夜还排练到凌晨两点。“我是1958年来学校的,那时候还是二十一二岁,现在回学校也还是感觉心情激动。今天晚上虽然年龄大了,嗓子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想通过歌声表达我的心情。”
才旦卓玛接受记者采访
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事业的重镇。早在1950年代初贺绿汀担任院长时就已特聘著名民族民间艺人如丁喜才等参与声乐系教学活动,并与其他老师一起携手培养出包括鞠秀芳等优秀学生,《五哥放羊》《走西口》等陕北民歌经她改编后传唱成为不朽的舞台经典。贺绿汀老院长在1963年《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中就明确指出:“声乐艺术要得到正确发展要过五关, 即发声关、技术关、语言关、民族音乐语言与民族风格关、思想感情关。”对中国民族声乐提出了殷殷期望。
60年代初民族声乐专业学生
此次上音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六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还包含了音乐教育家王品素先生诞辰95周年图片展。王品素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在上音探索民族声乐教学事业,先后培养了22个民族数十位歌唱家,其中包括才旦卓玛、何纪光、宗庸卓玛等。
1981年,才旦卓玛回母校看望老师,王品素教授不忘给学生再上一课。
王品素教授矢志不渝地扎根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事业中,她曾经说过:“民族演唱风格的形成,是和该民族的生活环境、社会条件、文化传统、民族性格、语言规律、音乐特点分不开的,风格不是凝固不变的。一个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有它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
1985年6月贺绿汀院长关心民族声乐专业
六十年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涌现了多位名师,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歌唱家。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虽是美声专业,但一直致力于演唱中国歌曲,她在留学欧洲期间就曾演唱云南民歌。她曾经说过“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同时, 又接受了外来bel canto的经验, 力求在新的艺术高度上, 使我们的演唱既能体现民族传统的多元风格特性, 又善于把握带有普遍共性的科学发声原理”,同时要做到“高音不刺耳, 中音不显噪, 低音不显浊,善过渡、如贯珠”。
王品素学生冯健雪献唱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团队在方琼、杨学进、于丽红等教授领军下,在人才培养、创作演出、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成果。正因为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不懈努力,中国民族声乐事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引来世界瞩目。
84岁的常留柱和鞠秀芳
“我们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包括了我们上海音乐学院的这些大师,五代声乐传人,我们把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这样的一种艺术的探索,真正地发掘和弘扬出来。”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说,“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将极大地拓展我们今天对于声乐的理解。 也有可能在未来,不仅仅是让我们的民族声乐,有一个焕然一新的面貌,它还会真正带来我们音乐学、音乐史和民族文化复兴上的很大的意义。”
大合唱《爱我中华》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摄像:刘宽漾 编辑:范燕菲)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