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研究生在县级医院治愈:“我能挺过来,其他人也可以”
时讯
新华社
2020-02-09 18:36
2月8日傍晚,李霖琳(化名)走出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久违的新鲜空气扑面而来。
从确诊为新冠肺炎到治愈出院,她在隔离病房度过了惊心动魄的17天,期间甚至因呼吸窘迫而录制过临终视频。作为该县首例治愈者,回顾与病毒的艰难对抗,这个拥有强大意志力的姑娘说:“我才24岁,还没让家人为我骄傲,我不能放弃自己。”
“怎么就轮到我了呢”
因为发烧住进隔离病房时,武汉大学医学专业研究生李霖琳的心情恐慌而无奈,“真的很扯,怎么就轮到我了呢。”
最早出现症状是1月16日。她跟几个同学聚餐完,很快就感觉不舒服,一量体温,37.2℃。她没在意,以为吃得太多,或是喝了红酒的缘故,根本联想不到新冠病毒。毕竟当时公布的病例只有几十个,她也从没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之后几天,再未出现任何异状。李霖琳忙着课题和论文,并像往常一样回到河南鲁山的农村老家过年。1月23日中午,刚吃完一碗饺子,她又发烧了,开着空调还觉得冷,钻进被窝,肌肉开始发酸。
“怎么办,是不是中枪了?”她顿时害怕起来,一个人偷偷憋着哭,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此时,全国确诊病例已升至571例,她也早就自觉待在家里,只有晚上出门散散步。
体温38℃,吐的痰透明,带着泡沫。医学常识告诉她,肯定有问题了。李霖琳逼迫自己冷静下来。她擦完痰,叮嘱家人不要碰垃圾桶,都戴上口罩,然后拨打120,告诉对方自己很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那时候心理就有‘负反馈效应’了,越想着严重,越会放大病情。”在救护车上,李霖琳的体温继续升高,一度难受得呕吐——即使在这种时刻,她还记得提好装呕吐物的袋子,直到进了隔离病房才扔掉。
李霖琳是这个小县城里第一个住进隔离病房的,当天就做了全部检查。拍CT,做血常规、转氨酶等各项指标都不正常,和免疫有关的细胞少了很多。次日晚间,“咽拭子检查”结果显示阳性,她确诊了。
“再艰难都不能睡着”
那会儿她反而淡定了。作为医学生,她已料到了结果,年前一起吃饭的同学,后来或多或少都有症状。
入院第二天是大年三十,她以为新的一年一切都会好起来,可半夜12点,她突然感觉呼吸无力,心跳弱了下来。摸摸颈动脉,几乎感受不到跳动,她一下子反应过来:缺氧了!紧张会加剧缺氧,她拼命让自己冷静,并呼叫护士送氧气瓶。
那是她最痛苦的时刻。尽管大口吸氧,胸廓也努力配合、起伏,肺部却像不听使唤一样,刚吸的氧气又直接从嘴巴呼出来了。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手和脚都变了颜色,温度也低下来,觉得自己要不行了。
“我告诉自己,这时候再艰难都不能睡着,否则可能会忘了呼吸。”李霖琳拼命吸氧,努力活动四肢,想让它们热起来,同时断断续续录了20分钟的临终视频。万一最坏的情况发生,她不希望跟亲人朋友没有告别。
医生也在一旁鼓励她。几个小时后,手脚渐渐热了起来。她不敢入睡,在恍惚中挨到天亮,终于脱离氧气,恢复了自主呼吸。
“我只是觉得,我才24岁,还没让家人为我骄傲,我不能放弃自己,要不他们也跟着绝望了。”劫后余生,李霖琳庆幸自己挺过来了。她坚信,药物治疗是一方面,也要依赖自己的身体和信念,心态放松很重要。
“发一点光,照亮一点黑暗”
李霖琳的状态越来越好,体温恢复到37℃,肺部炎症逐渐吸收,回家的日子指日可待。
身在隔离病房,她相当一部分精力却用在了安慰恐慌的亲友和陌生人上。住院当天,她就列了7条注意事项,叮嘱亲人在家隔离。她的家人中,后来只有母亲确诊了,也即将治愈出院。
她时不时在朋友圈分享应对疫情的生活习惯,用专业知识解读相关文章。很多朋友找她聊天,寻求安定的力量。
“希望所有人都能坚持住。”李霖琳说,现在觉得这个病本身没那么可怕,有时需要靠意志力战胜,“我能挺过来,其他人也可以。”
与病毒厮杀过程中展现的顽强、乐观,令许多知情人对她肃然起敬。但李霖琳说,要感谢医护人员和许许多多为疫情防控付出努力的人,他们才是拼尽全力的战士。
治疗期间,她看资料说某种药物有效,于是告知医院。仅仅两个小时后,疾控部门就把药物调来了。她后来才知道,自己住院当天,县里紧急开会布置任务,在物资、药品等方面提供全力保障。
“如果自己有能力,尽量发一点光,照亮一点黑暗吧。”李霖琳说,短短十几天,对生命有很多新的思考,她已经签好工作,毕业后也将投身疾控一线,“但现在,我就想好好洗个澡。”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