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笔生花一条街
时讯
看懂上海
2017-11-15 17:46
前言
站在河南南路蓬莱路口,宽阔的河南南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马路两旁是密集的商品房,高楼林立、秩序井然。这样典型的摩登都市场景,和上海的许多路口并无二致。但只要花上三五分钟,从路口往北走,拐进一条名为文庙路的小弄堂,就立刻如同换了人间。这里,就是老上海人俗称的南市区,这里大部分的房子,已经见证了这个城市近百年的变迁。
而文庙路以北还有条一街之隔的一条小路,它的路名很怪,叫“梦花街”。很多人知道这里,都是因为那碗“网红馄饨”。其实文庙和梦花街所在之地,就是为人所熟知的老西门,在中华路和复兴东路延伸出的一块长方形区域中。
其实像这种路名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出典,任你怎么去想也不会有结果的,因为它有违于常规。这条街现在还在,其中一段很窄。如果把它的传说故事讲出来,你就会感到这里或许真的是一块福地。
梦花街东起柳江街,西至中华路,一共200多门牌号。弄堂和小马路依然是当年的样子。只不过,当年门口的梦花街是弹硌路,弄堂里铺的是青石条,如今,都已经是光洁平整的水泥路面了。
这张照片已经是东段到底了,从笃底弄堂里还有几幢这么好的石库门房子可以看出,这里可能是风水宝地,大家都在见缝插针。(图片来自网易《爱爱博客》)
梦花街实际上就在文庙后面,自从1853年小刀会起义,把原来的文庙毁了,在现在的文庙路上造了新的文庙,一直保留到现在。文庙是每次科举考试的地方,读书人聚集于此,也为这里增添了许多“文气”。你可以这么想象:
一到取仕之日,大批考生蜂拥而至,他们住在哪里?住在文庙前是不会的,这梦花街在文庙的后面,真是一个好地方,这里是不是有过“高升客栈”已无法考证,但是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文庙是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元朝的1294年,有着七百多年的历史。此后几经迁移,至清咸丰五年(1855)重建于今天的黄浦区老城厢。
(图片来自网易《爱爱博客》)
从中华路的梦花街西端进去;这里拓宽过,再向东,路越来越窄,有老房子出现的地方,总是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这具体是神秘些什么呢?有这么个说法:
据说,当时上海有户富裕人家,老子既有钱、又有权。无奈儿子们没有一个是读书的料,考了几次科,竟然没有一个中秀才。这下可急死了老子,万贯家财眼看叫将要败落,万般无奈之下便去求教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知道这家人的儿子都是浪荡子;吃喝嫖赌无所不能,就是收不起心来读书,于是出了个主意——在文庙后面造了一幢读书楼,把他的儿子关在楼里读书,希望借孔夫子的灵气,考试时来一个“梦笔生花”,得以高中。
后来,这幢楼被取名为“梦花楼”,这条路也就被叫做“梦花街”了。
上面的照片右面是文庙的后院,也是后来的图书市场
(图片来自网易《爱爱博客》)
这个故事并不是瞎编出来的,是有记载的。但是现在看来,真假已经不重要了,那几位公子是否考中也不重要了。这条路取名“梦花街”是顺于民心;当时的科举制度,门生想考中,除了饱读诗书以外,还得碰运气,能在试场上“梦笔生花”那是愿望,在这条街上取这个名,也可谓是恰如其分。
对了,从梦花街向着文庙的方向,沿着中华路走三个路口,就能看到历史超过百年的上海梅溪小学。这里是中国人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最早在清光绪四年(1878)由张焕纶创办,胡适也是从这里才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尽管这里文化气息浓厚,但对从小生活在弄堂里的人们来说,什么都比不上以前在文庙公园里的回忆。
公园并不算太大,但一走进去就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还能在湖里钓鱼,是孩子们的乐园。以前的孩子顽皮,喜欢从公园旁的篱笆墙里钻进去玩,或者躲起来背书,等逛累了就在公园旁的小吃店一家家吃过去,从梅花糕、海棠糕吃到刨冰、牛皮糖……公园的西面还有一个露天剧场,不让孩子们单独进去看剧,就跟着大人一起溜进去。附近还有电影院、溜冰场,当年都是孩子们喜欢流连的地方。
当年的文庙公园早已关闭,之后几经改造,修过游泳池,开过宾馆,最后改造成了书刊交易市场。不过自从2013年书市搬迁到大宁路之后,书刊交易市场原址至今空关,难觅从前的热闹景象。
梦花街103弄、123弄三在里,建于1912年
在外国游客眼里,老城厢紧密排列的房屋、低矮的两层结构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都是颇为新奇的景象。如今的梦花街上,居民们不时能见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有些是从城隍庙、文庙一路兜到这里。不过,弄堂生活中令外国人感到好奇的这一切,在居民们眼中却又是另一幅样子。
在居民们口中,今天的弄堂如同“城中村”。因为房租低(最小的阁楼月租金只有六、七百元),外来租户越来越多,早年夜不闭户的情景早已一去不返。当年的老邻居多半都搬走了,只有一些年纪更大的老人还留在这里。此处真正的“原住民”,已经不到当年的两成。
民国时期老房子
(图片来自网易《爱爱博客》)
要说在早几年,梦花街也曾名噪一时,原因是梦花街19号那家“网红馄饨”。
曾经的梦花街馄饨
梦花街馄饨五点半开始营业,九点收摊,大约六点时一千个大馄饨就卖光了。两位80多高龄的夫妇,三个女儿共同操持着这家小摊已有二十大多年。
后来随着食品卫生整治,之前的馄饨店、早点店都关了,现在连买早点也成了一大难题。
因为电视节目而名噪一时的梦花街馄饨店改造后
(施晓斌摄)
我们身处的城市,每天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更新变换:马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工地上的高楼越长越高,一些老旧的小区和马路悄然消失……在人们不断追赶的匆匆脚步中,时光飞逝如电,来不及去追寻正在消失的一些城市记忆,而他们很可能一去不返。
这里一位老住户曾经登上弄堂前的一幢小高楼,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近处黑压压一片的老宅子和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并存,大片石库门房子中的唯一一条缝隙,就是梦花街。这是承载着一部分人童年记忆的梦花街,既是外来游客们倍感新奇的老弄堂,却也是今天仍住在这里的一些人急于想摆脱的困窘之地。
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①爱爱网易博客《老上海的痕迹(四十四,“梦笔生花”得高中)》;
②《上海街头的记忆①|谭老伯和他的梦花街》一文,作者李宝花、裘雯涵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