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张謇”号首航直击:女科学家“抓鱼”记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6-08-24 20:32

在为期两个月的航程中,彩虹鱼项目团队要完成各项搭载设备的初次调试,同时对相关海域进行各项科学调查,还首次参与了国际海洋环评项目,可谓收获颇多。然而,科学探索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深渊之上,科学家们的科研之路究竟有多艰辛?突如其来的状况他们又会怎样面对?



视频:“张謇”号首航直击


海洋宏生物学专家许强华是彩虹鱼项目团队中唯一的女科学家,所谓海洋宏生物,是与海洋微生物相对应、眼睛能够看得见的海洋生物。许强华此次的任务,就是负责采集获取深渊之中的海洋宏生物样本。


资料图


团队笑称她的工作就是"抓鱼",而帮助许教授完成的,则是上海海洋大学、彩虹鱼深海科技公司等机构最新研制成功的" 彩虹鱼"万米级深海着陆器。着陆器可以在11000米深海内随意布放,并实现多项采集功能,而绑在着陆器底部的宏生物诱捕器,就是许教授的"抓鱼"利器。


在离开上海一个多月后,张謇号成功抵达新不列颠海域,首站测试点的最深处达到6700米,这也是许教授第一次在如此深的海沟"抓鱼"。然而海上风云变幻莫测,六七级的阵风,持续的恶劣海况天气,给彩虹鱼以及诱捕器的布放和回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深夜时分,许教授早早来到甲板前守候。现实又和大家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挂钩之下空空荡荡,连诱捕器都不见踪影。



经历了两次失败,所有的期望被放到了最后一个预备方案,通过光学拖体实施宏生物采集。所谓光学拖体,就是通过具备传输功能的光缆,将观测器吊入海中进行诱捕和观测。这一次许教授使出了浑身解数,观测器上下被固定了八只大大小小的诱捕器,几乎汇集了所有款式,诱饵也都经过悉心梳理挑选。按计划,观测器将携带诱捕器,在五千米的深海中守候十个小时。


迎着密集的海雪,观测器匀速抵达5000米左右的海底,首次使用的照明及拍摄功能经受住了高压的考验,一只只形态各异的海底生物也陆续出现在了镜头中,这让队员们极其兴奋。经过一个通宵的守候,最后一次宏生物采集的关键时刻来临了,观测器成功回收到了甲板,许教授仔细翻看着每只诱捕器,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虽说这次饵料被海底生物吃了不少,但从之前传回的画面也可以看出,海底宏生物大多体型较小,且为无脊椎型居多,因此想要成功获取犹如大海捞针。


海洋宏生物学专家许强华表示,“我们为这次科考特别是宏生物采集做了很多准备,付出了很多,但收获是非常非常小的,这也是做科学研究的一个特点,有时百分之百的付出,收获是百分之一或者几乎没有回报,但是我们还是会继续下一次的探索。


(编辑:周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