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时隔1月再飞天 神舟承载中国怎样的太空“野心”

子午观潮

王亚男 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知识》主编

2021-10-16 12:51

10月16日0点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任务。



经过近6个半小时的飞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10点左右,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第二个飞行乘组和首位女航天员,而这距上一个乘组离开才刚刚过去一个月。


这次任务总体上说有两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特点,一个是航天员将在空间站驻留183天,时间跨度比神舟十二任务乘组增加了近一倍;另一个是首位女航天员将加入乘组,首次参与中国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行任务,而且是超长驻留任务。



女航天员参与这次飞行任务意义不小,这次飞行将全面检验空间站设施保障女性航天员工作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将考察女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工作生活适应能力,以及男女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作业任务中的团队协同能力。


在轨驻留期间,有许多工作(比如舱外活动)都严重依赖团队每个人的通力配合才能圆满完成。在地面上诸多外部因素的干预下,小型作业团队的协调融合可能不是大问题,但是在空间站封闭局促空间内以及高负荷工作双重压力下,航天员乘组彼此的沟通协调就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所以这次飞行也是男女航天员混合乘组长期驻留作业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检验。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刚刚归来,神舟十三号时隔一个月就登程向天,这背后透射出重要信号——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已到重要的收官时刻。如果按照2022年前后建成的目标推测,后续的关键技术验证和组装建造工作仍然相当紧张繁重。



中国空间站任务分为关键技术验证、组装建造和运营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按照计划,该阶段将发射“天和”核心舱和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在轨验证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生保、柔性太阳电池翼和驱动机构、大型柔性组合体控制、组装建造、舱外操作、在轨维修7大关键技术,为实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细心一看,便不难发现神舟十三号是该阶段的第二艘载人飞船,这次的三人乘组将承担起剩余全部关键技术验证工作,任务虽然繁重,使命也的确光荣。这次为期半年的驻留任务结束后,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工作将宣告结束,随后将开启空间站组装建造阶段,中国空间站将会在明年迎接相继到来的两个大型实验舱“梦天”和“问天”,向着2022年前后建成的目标快速推进。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工作正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在冷战时代,只有美国和原苏联有能力独立建造空间站,其中只有原苏联完成了复杂多舱室空间站的建造。冷战之后,采取多国合作模式的国际空间站成为人类最大的空间站工程,但是这个项目并没有中国参与。


现如今国际空间站正逐渐接近运营寿命的尾声,合作国之间也尚未达成明确的新规划。中国自2003年实现首次载人轨道飞行之后,便开启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空间技术,空间站的规划和建造是中国空间技术不断进步的必然目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空间站是空间科学研究和太空观测的重要基础设施,好比是空间探测的前哨,是中国继续拓展太空认知边疆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目的是和平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太空技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改善民生经济,提升创新驱动实力,在和平利用空间原则下让太空技术惠及更多的人。


把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行动涂抹上威胁论的说法实属无稽之谈,科学技术本身不是威胁,只有那些图谋利用科学技术及其衍生军事技术压制、胁迫和打击他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威胁。



在浩渺的宇宙里,人类迄今为止仍然孤独,我们迈出的步伐仍属微不足道,只有集合全人类的和平力量和智慧资源,人类才能在广袤太空里走得更远,寻求应对当今世界各种挑战的解决途径。中国对于太空的企望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词,那就是和平。


(看看新闻Knews编辑:赵歆 郝苗苗)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