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稳增长、改革开放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天这个会议介绍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总体考虑
时讯
上观新闻
2022-08-27 21:31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扩大)今天(27日)上午在世博中心举行。市委书记李强出席。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代表市政府报告2022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总体考虑。
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主持。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市委副书记诸葛宇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钢淼、周慧琳、蔡威、高小玫、肖贵玉、莫负春、陈靖在主席台就座。
坚决贯彻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政策举措,切实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龚正作报告时说,今年以来,面对空前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有关部门、全国各地和人民军队的大力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随着疫情进入社会面动态清零的常态化防控阶段,我们着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经济恢复重振、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坚决把“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落到实处。当前,上海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可控,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巨大,疫情防控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放松。要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决贯彻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政策举措,切实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在抓紧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龚正说,今年以来,上海经济运行经历了“平稳开局、深度下跌、加快恢复”三个阶段,整体呈现“V”型反弹的走势。上海经济发展要盯住全年主要目标不放松,力争实现正增长。我们要在抓紧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付出超常规的努力、拿出超常规的举措,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力争实现最好结果。要围绕提升政策实效,狠抓协同推进,推动各项稳增长政策落地落实。要围绕助企纾困解难,狠抓环境优化,确保惠企政策快速高效直达市场主体。围绕转换新旧动能,狠抓创新突破,着力培育新产业、布局新赛道。要围绕扩大有效投资,狠抓项目建设,紧咬全年完成重大工程投资2000亿元的目标不放。要围绕促进消费回补,狠抓挖潜扩容,加快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龚正还就代表委员关心的改革开放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工作通报了情况。
出席会议的市领导还有刘学新、吴清、胡文容、赵嘉鸣、朱芝松、张为、陈金山、郭芳、舒庆、彭沉雷、陈群、宗明、李逸平、周汉民、张恩迪、金兴明、黄震、虞丽娟、吴信宝、寿子琪、钱锋,殷一璀、刘晓云、陈勇等到会。全体市人大代表、在沪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全体市政协委员、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列席会议。
会后,还举行了代表分组会议,对市政府上半年工作展开评议。
龚正市长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关心的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具体介绍了疫情防控工作、稳增长、改革开放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工作。
关于疫情防控工作
3月以来,我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大上海保卫战,任务极其艰巨,战斗异常艰辛,成果极为不易。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采取坚决果断措施,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一是全面强化领导指挥体系。迅速建立统一指挥、提级管理、扁平运行、高效运转的指挥机制,李强书记主持召开了76次领导小组视频例会,统筹调度各方力量资源参与疫情防控。市防控领导小组新设18个市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市领导带队的督导组或工作组,包保和联系16个区。同时,向区里下放筛查、转运、隔离等相关权限,着力解决落实链条过长、协调成本过高、行动速度滞后等问题。
二是全力推进落实“四应四尽”。迅速将核酸检测能力从每日100万管左右提升至900万管以上,加强“采、送、检、报”等环节有机衔接,逐步做到单轮检测时间从24小时以上降至6小时左右。全面挖掘会展中心、体育馆、学校等资源,先后建成42万张方舱床位,扩充44家定点医院,实现从“人等床”到“床等人”。提高感染者转运效率,单日转运人数峰值高达3.7万人。把重症、危重症救治摆在突出位置,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千方百计降低病亡率。同时,开展大规模清洁消杀,高效安全收运处置医疗废弃物。
三是集中力量拔点清面。在清零攻坚阶段,聚焦感染人数较多、疫情拖尾时间较长的重点区和老旧小区、城中村等重灾区,加强资源统筹,“一点一策”,挂图作战,压实包保责任制,切实把疫情围住、捞干、扑灭。对重点区拔点攻坚,给予检测能力、方舱医院、定点医院、隔离用房“四个倾斜”。特别是针对隔离用房不足的问题,加大筹措力度,本地隔离用房总数峰值超过12.4万间。
四是切实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组织调度5000多家保供企业、16万配送人员,加强集采集配、保供礼包等服务,打通小区配送和群众服务“最后100米”。调配全市医疗资源,保持各医疗机构急诊正常开放,保障急诊患者和特殊群体得到及时救治。
五是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强化舆情监测和主动引导,紧扣市民关切和舆论热点,召开100多场新闻发布会,及时管控清理不实信息、网络谣言。强化疫情防控法治保障,加强涉疫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依法严惩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通过这场抗疫大战,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我们抵御任何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情怀,全市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顽强拼搏,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经此一战,我们更加坚定了“动态清零”的决心和信心,更有信心和能力高效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一仗打得如此艰难,暴露出我们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五个不够”。一是监测预警反应不够灵敏。奥密克戎的隐匿性造成监测预警部分失灵,对相关风险人员未能做到及时管控。二是应急能力储备不够充分。面对感染者大幅增长的情况,检测能力、方舱医院、定点医院、隔离点等资源储备不足。三是重点场所防控管理不够严密。个别隔离点管理疏漏、“制度破防”、闭环管理未落实到位,造成严重后果。四是基层应急处置机制不够健全。平战结合的社区防疫工作机制较为薄弱,日常培训和应急演练不到位。五是应急状态下城市运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疫情初期应急保供机制不健全,封控区群众应急就医和生活保障不够周到。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认真排查整改,切实堵塞漏洞、加固防线。
当前,上海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可控,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巨大,疫情防控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放松。我们要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决认真贯彻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政策举措,切实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一方面,毫不松懈抓好“防”。紧抓防范输入性风险这一最大风险,做严做实管理闭环,切实筑牢“两道防线”。一道是入境。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强化进境人员“7+3”隔离管控措施,严格落实高风险岗位人员集中居住、进口冷链食品“三点一库”闭环、进境航空器终末消毒等防控措施。另一道是入城。加强外省市来沪返沪人员防疫管理,强化机场、铁路、水路、公路等进沪查验,做好入沪后信息排查、落脚点属地管控等措施。
另一方面,全力以赴抓好“控”。总的是立足“四早五最”,关键是要持续完善“五项机制”。一是完善以核酸筛查、“场所码”和“数字哨兵”为主的便捷灵敏早发现机制,进一步强化检测哨、监测哨等“多哨联动”,深化发热门诊、社区哨点诊室建设,切实提高监测预警的灵敏性。二是完善以“2+4+24”机制为主的快速高效处突机制,进一步落实好“属地负责制”和“首接负责制”,强化“三公(工)一大”协同,争分夺秒做好管控、检测、流调、转运、隔离、收治等工作。三是完善以风险区域防控为主的动态调整管控机制,坚持科学精准防控,严格按照国家第九版防控方案要求,科学划定高中低风险区,压实风险区域管控措施。四是完善以坚持“新三件”“老三件”为主的自我健康管理机制。“新三件”,即定期测核酸、主动扫场所码、尽早接种疫苗;“老三件”,即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五是完善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用房、核酸检测能力等四个资源为主的资源储备机制,坚持平战结合、梯次启用,全力提升资源储备能力和水平,做到有备无患。
关于稳增长工作
今年以来,上海经济运行经历了“平稳开局、深度下跌、加快恢复”三个阶段,整体呈现“V”型反弹的走势。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下降5.7%。
上海经济在疫情严重冲击下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韧性,突出表现为“一个加快、三个持续”。 “一个加快”,就是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加快改善。工业实现较快反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从4月份下降61.5%,转为6月份增长15.8%、7月份增长16.1%。外贸进出口快速回暖,1-7月全市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3%,其中7月份同比增长23%,进口同比增长16.4%,出口同比增长32.9%。“三个持续”,一是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巩固。1-7月上海金融市场成交额达到1634万亿元、同比增长17.2%。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1-7月达到2684.8万标准箱,其中7月份达430.3万标准箱,创历史同期新高。二是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深入。上海继续受到外资青睐,1-7月实到外资同比增长6.1%,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32家、累计达到863家,外资研发机构新增12家、累计达到518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首架大飞机即将交付,国产质子治疗装置实现突破。三是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1-7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2%,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4%,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57%。总的来看,尽管遭遇了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上海核心功能强、生产能力强的优势没有变,上海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的特点没有变,上海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没有变。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各种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市经济加快恢复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要积极应对企业成本持续承压、保链稳链持续承压、稳岗就业持续承压等问题。我们要正视困难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坚定做好自己的事。
今年上海经济发展要盯住全年主要目标不放松,力争实现正增长。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我们要在抓紧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付出超常规的努力、拿出超常规的举措,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力争实现最好结果。重点是聚力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提升政策实效,狠抓协同推进。上半年国家出台了稳住经济大盘33条政策,我市也推出经济恢复重振50条举措和400多项实施细则,通过“缓、免、减、退、补”政策组合拳,预计全年将为市场主体减负3000亿元以上。下一步,要加强定期调度和督促检查,充分发挥市区两级稳增长工作专班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堵点卡点问题,推动各项稳增长政策落地落实。
二是围绕助企纾困解难,狠抓环境优化。持续深入开展“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加快落实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方案和10个重点事项,推广免申即享、一键即享、线上办理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企业诉求快速回应和解决问题的服务机制,确保惠企政策快速高效直达市场主体。
三是围绕转换新旧动能,狠抓创新突破。持续巩固提升“3+6”产业能级,全面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切实保障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顺畅运转。着力培育新产业、布局新赛道,实施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一批行动方案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方案,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新冠疫苗、治疗药物、检测试剂和治疗设备等研发和产业化。
四是围绕扩大有效投资,狠抓项目建设。紧咬全年完成重大工程投资2000亿元的目标,狠抓在建项目推进、新项目开工,加快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推动小洋山北侧开发、轨道交通20号线一期等更多预备项目开工。持续向五个新城导入一批重大功能性事项,引导一批大学、大院、大所、大企业入驻。推进吴淞创新城、南大智慧城、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乐高乐园等南北转型重点项目规划建设。
五是围绕促进消费回补,狠抓挖潜扩容。上月底,第三届“五五购物节”正式启动,全国首届国际消费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论坛也同步在沪举办,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上海的大力支持。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着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快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用好电子消费券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着力办好全球新品首发季等12个主题活动,积极打造一批消费热点亮点。
关于改革开放创新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这里,重点报告四方面工作。
第一,全力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去年7月份中央支持意见对外发布以来,我们围绕“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主要任务,举全市之力狠抓推进落实,引领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21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超过40%。今年以来,浦东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又提高了1个百分点。下一步,要争取国家层面尽快出台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首批授权事项,形成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成果。一是深入推进改革系统集成。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放大改革联动效应,推动形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制度。二是深入推进开放压力测试。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服务业开放、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三是深入推进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一批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同时,按照市人大的立法计划,今年还将在智能网联汽车、新型研发机构等领域,推动出台一批法规和管理措施。我们要大力配合、做好服务。
第二,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新片区挂牌三年来,我们以总书记提出的“五个重要”为统领,全力推进落实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今年以来,新片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逆势增长,1-7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总收入分别增长25.3%、35.4%、28%,全市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充分彰显。根据规划,未来三年新片区要加快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到2025年生产总值比2018年翻两番。市里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提出3方面23项政策举措,重点支持“三个着力提升”:一是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打造国际氢能谷、全球动力之源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二是着力提升城市配套水平。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推动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文体场馆。三是着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建立技能型人才引进专属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在新片区工作的非本市户籍人才购房“1+7”定向优惠政策等措施,努力解决新片区人气不足、人才短板等突出问题。
第三,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前不久,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我市召开,明确了289项年度工作任务和24项重点合作事项。我们要进一步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全力抓落实、抓攻坚,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上,继续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制度创新突出深化和集成。着力在绿色发展、要素流动、双碳战略、共同富裕等领域,加快形成更具含金量的制度创新成果。项目建设突出集中度和显示度。重中之重是全力推进水乡客厅、元荡生态岸线贯通、沪苏嘉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上,着力强化国际定位、彰显开放优势、提升枢纽功能。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围绕企业集聚、产业升级、双向开放等方面,争取更多国家层面升级版政策。进一步增强平台项目的带动性,重点是加快提升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实体功能平台能级,加快推进金山至平湖铁路线等跨省市项目。尤其是把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这个“动力核”做得更强劲,早出形象、快出功能、多见成效,发挥好集聚辐射作用。我们还将配合市人大做好相关立法工作。
第四,聚力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围绕年度重点任务,突出“三个强化”,推动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一是强化创新策源。主要是加快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对已经落沪的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基地,持续做好资金、人才、项目、建设用地等服务保障工作,力争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同时,抓住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的窗口期,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基地落沪。二是强化项目赋能。围绕三大先导产业、深远海、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瞄准数字经济等新赛道,加快布局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重大产业项目,进一步巩固科研优势、提升产业能级。三是强化人才支撑。进一步发挥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综合优势,完善“高精尖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机制,加快打造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国际队“四支队伍”。重点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大力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系统。
同时,我们还要精心筹办第五届进口博览会。围绕总书记“越办越好”的总要求,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做好城市服务保障工作,筹办好虹桥、浦东两个分论坛,更好发挥进博会联通内外、畅通循环的纽带作用,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更加注重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一是着力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6亿元,对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补贴1.5亿元,继续上调养老金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二是扎实推进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历史性地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过去5年累计完成318万平方米、16万户,其中今年是20万平方米、1.1万户,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民生实事画上圆满句号。三是持续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启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推动中山医院、瑞金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四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以“三园工程”为重要抓手,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制定实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持续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五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雨水调蓄池等工程,推动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9%。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扎实有力推进各项民生工作,市委、市政府都作了部署安排,这里着重报告三方面工作。
第一,全力保持就业稳定。3月份以来,受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市就业压力前所未有。我们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及时出台一揽子援企稳岗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底线,推动全市就业形势持续好转。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咬定全年就业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各项援企纾困稳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特别是要继续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障。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实名帮扶范围,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服务,确保年底前有就业意愿的都能落实就业去向。对就业困难人员,精准提供就业援助,帮助他们多种渠道就业,确有困难的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
第二,加快推进“两旧一村”改造。这次疫情防控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旧区改造的重要性、紧迫性。我们既有庆幸,也有遗憾。庆幸的是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提速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提前实现了原计划“十四五”完成的目标,大大降低了疫情在旧里中传播的风险。遗憾的是一些已进入收尾阶段但还未完成改造的成片旧里、以及煤卫合用的不成套老旧住房和“城中村”,在这次疫情中成了重灾区。为了更好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切实维护人民健康安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再提速、再加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即零星旧改、小梁薄板等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总的看,“两旧一村”改造涉及范围广、任务重,改造的难度甚至高于成片旧改,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强合力推进这项工作,我们有信心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一方面,强化推进机制。市里已成立城市更新领导小组,设立市“两旧一村”改造工作专班,进一步为市城市更新中心赋能,发挥其全市统筹的平台作用。另一方面,正在制定“两旧一村”改造的实施意见,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关键是解决好资金平衡问题,总的原则是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政企合作、区域平衡、动态平衡,既要延续用好成片旧改中已有的好政策,还要出台一些新政策,吸引更多有实力、有品牌、有经验的企业参与进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改造。
第三,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这次大上海保卫战,基层的重要性尤为凸显。我们要站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增进民生福祉的高度,从制度和组织体系层面加强基层建设,全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总的考虑是“三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力量下沉。优化街镇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下沉基层,按照实有人口配置社区力量,让基层有权、有职、有物、有人。健全街镇居村减负常态化机制,加强基层干部分层分类培训。二是更加注重自治共治。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加快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完善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支持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三是更加注重数字赋能。推进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据赋能平台功能提升和推广应用,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统筹调度社区资源,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和管理。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