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之下《人民的名义》如何玩转十三年前反腐题材?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作者 十三姨
2017-04-07 18:14
凭借着各种有自由度的“黑”,《人民的名义》相比于十几年前的反腐剧,剧情的门槛提高了很多,故事好看而有力度,人物塑造更为丰富,官场描写更为复杂,有些台词有些桥段甚至值得反复解读。
海报《人民的名义》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从3月29日开始播出,播出了十几集,剧中有诸多细节桥段:钞票满墙满冰箱满床,让观众见识到了家藏二亿多现钞是怎样一种“盛况”;省委常委会上更是调侃省公安厅厅长是靠给省委书记假哭祖坟上位的;更别提“借警车给拆迁队,拆迁队穿着警服伪装成警察”;“群体事件网监删帖”;“政府拿出维稳经费解决一个厂的工人安置”;……
《人民的名义》剧照
剧中的人物关系更是被观众细心扒出来——这显然是一个电视剧营造的“高级政治生态圈”:政法帮、秘书帮、老乡会、同学会。一位网友总结道: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副检察长的儿子是反贪局长;大法官的老公是省委副书记;大法官的侄女反贪局处长;……”正所谓“门生故吏,同窗发小,父子母女,夫妻翁婿”。
《人民的名义》关系图
于是一时间,“反腐”“尺度”“老戏骨”“圈子”等各种标签贴到了这部电视剧上。观众甚至为提前了解后面的情节,为了看清楚谁是“坏人”,赶紧去翻原著小说。周梅森的小说《人民的名义》一时间在网上和书店卖断了货。
细究,《人民的名义》走红原因无非是稀缺的题材和尺度的宽松。
细数二十年来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上一部具有如此大影响力的反腐题材电视剧竟然是2002年播出的《黑洞》。导演管虎,编剧之一是陆川,主演陶泽如、陈道明、袁立、丁嘉丽、高明、梁静、李成儒等等,各个是电视圈里实力派老戏骨,连剧中打酱油的角色都是黄渤和马伊琍。
该剧无论演技还是尺度同样惊人,黑社会犯罪、走私、反腐同时集中在一部电视剧中,悬念丛生,情节跌宕起伏。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坏人不再脸谱化,作为剧中的头号反派人物,聂明宇(陈道明饰)有血有肉,一副干净的书生面孔,下起手来却狠毒老辣,其复杂的人性引发诸多解读。
当年看过该剧的观众们这样评论:“不过是政治博弈的棋子,一切都是明争暗斗的手段。而最后戏剧化的结尾反而令我感受到了高层矫情的伪善与所谓反面人物的悲剧宿命。”
实际上在电视剧《黑洞》播出的前一年,反腐剧《大雪无痕》也在黄金时段热播。围绕着反腐斗争,剧中的焦点也不外乎是职工下岗、国企改革、官场角逐、官商勾结等事件,着力表现了经济转型期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欲求与人生境况。《大雪无痕》和《黑洞》的画风都是带着惊悚的刑侦反腐,剧情设置不是“猜猜谁是坏人?”就是“我是坏人来抓我呀。”
《黑洞》等电视剧的走红让2001年—2004年,反腐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呈现出了一个小高峰:电视剧《省委书记》于2002年播出;《大江东去》《绝对权力》2003年播出;2004年播出了电视剧《国家公诉》;这时期《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有多部政治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送审,他曾回忆说:“《绝对权力》已经被毙,后来改了600多处才救活;《国家公诉》改了800多处地方。”
2004年,因数量泛滥,监管部门先后下文对反腐剧和涉案剧进行整顿,从此两大“红极一时”的题材双双退出黄金档。实际上这十几年间,仍旧有一些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在播出,但是大多数剧情只要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大部分反贪反腐事件为纯属虚构。而且人物设置上公安、检察官、书记、市长都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则是小角色小人物。尺度控制范围非常狭小。
13年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各种“黑”法,尺度的放松,反倒成为了最大的亮点。前十几集中,警察协助假警察强拆、溜须拍马、作伪证……甚至引发微博上一片质疑,“警察在剧中咋没有一个‘正面形象’”?
导演赶紧出来解释表示并非“最高检出品,就把公安、法院方面的人物设定为坏人,把自己就都设定成好人。”这点确实是的,剧中的检察院也不乏“自黑”——剧中还吐槽过让外人看辛苦,逼着大家伙儿加班的反贪局副局长。
凭借着各种有自由度的“黑”,《人民的名义》相比于十几年前的反腐剧,剧情的门槛提高了很多,故事好看而有力度,人物塑造更为丰富,官场描写更为复杂,有些台词有些桥段甚至值得反复解读。
说到底,反腐剧以这样的姿态回归,也不啻为一种进步。
(看看新闻Knews作者:十三姨 实习编辑:祝闻豪)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