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姚茵新书出版 《徙》剖析移民社会众生相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18-08-19 09:51
近日,美籍华裔女作家姚茵的非虚构散文集《徙》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并引发热烈反响。《徙》展示了十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女性的情感与伦理故事。本书重于描写人物血液中的探索基因所决定的人生道路,突出人性美好的一面,但不回避种族矛盾、成长的艰难和美国社会的复杂环境,中国儒学光辉也在其中得以彰显。
日前,姚茵已携新书《徙》做客先后于曼哈顿、上海、杭州、南京、湖南各地举行读书会,与广大书友分享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及生活感悟。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徙》在三联出版社展台与读者见面。有趣的是,曾在上海莫干山路的前卫艺术区办过一个 “情感和瞬间”的画展女儿Cosette也为母亲新书的封二绘制了插画。
美籍华裔作家姚茵,出生于上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居住在美国的马里兰州。已发表作品包括带有自传色彩长篇小说《归梦》和《新留守女士》;中篇小说《忧郁男手记》《过把瘾》;英文短篇小说《缺陷》《巴黎假日》《黑眼睛》。
或许是源于自身成长经历,多年来姚茵一直用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杂文和电影剧本。饱受东方与西方文明浸润的她文字大胆又细腻,充斥着中式的典雅与西化的随性浪漫。姚茵的笔触下,驾驭着诗人的想象、科学家的诚实,或歌或哭或思或忧地描画了这些灵魂的坚韧,留给弱者以无奈、强者以叹息、思想者以希望与梦想。
“我熟悉的女作家中,比较喜欢张爱玲。我常常觉得她散文比小说更可读。”长期浸润在多元文化下,姚茵的骨子里依然镌刻着中国文化的风雅。其中,姚茵更对上海怀揣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姚茵几乎每年都要来上海,一方面是因为和复旦大学有合作项目,另一个就是为了和我来谈写小说的事。”对于姚茵的“不务正业”,上海文艺出版社前副总编魏心宏印象深刻,“我担心她这样做影响了她的科学计划,劝她做科学研究要紧,可是她心中起了这个念头就难以收拾起来,还拿出了钻研科学的劲头,这就不得不让我佩服。”
然而,一位以研究精神性疾病遗传基因为主要工作目标的人,为何对写作情有独钟?对此,姚茵坦言,“很多从少年时代就让我难以忘记的故事总是在纠缠着我,我总觉得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中隐含着很多应当被人们记取的故事和人物,我常常为这些事情折腾得夜不能寐,就一心想着把这些事情写成小说,纪念那已经消失的岁月。”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遗传学者的背景,姚茵的作品更是升华至理论层面,比如关注如今的华人跟当年的《北京人在纽约》里的华人有什么区别?移民情感深处的跌宕,以及对自我身份的定位……鲁迅奖评委杨扬评价道,这是人文与科学双重镜像互鉴,跨界写作的新尝试,独具一格。
非虚构散文集《徙》一名取自“迁徙”,不但包含了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展示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灵魂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出入和挣扎。对此,姚茵在序中自白,“我写的是一群让我痛、让我爱的女性。有的是我亲近的有人,有的是帮助过我的师长,有的是我带过的博士生,也有的是亲戚,还有我所居住过的在社区里常被人们提起的‘难以忘却的人’。而把这些人和事串联起来的,便是一个‘徙’字。”
虚中有实,实里有虚,这就是《徙》这个文学集子的特点。姚茵以真实感情经历为蓝本,描写了十几位女性主人公在美国颠簸而不屈的生活态度,向海内外的读者展示出一个略带残缺但真实的美国社会众生相。每篇文章里都有几个带有混血背景的,或非混血但具有移民和跨文化经历的“主人公”。那些主人公都面临选择:是追寻父母的脚印前行,还是完全跳出母文化,让自己彻底融合到自己抵达的新大陆文化中去。
比如,《瞳冥》中十六岁到美国的女留学生瞳冥与具有高智商、同时患有精神分裂的男孩莱恩,但最终因莱恩的精神病严重复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瞳冥的死是善良的青年在多重文化撞击中的悲剧,让人读后唏嘘不已;《翻飞》的克里斯汀自小缺乏父爱,又因和男友分手导致与导师决裂,而她的天赋姿态却被另一位教授保护并接纳,令克里斯汀哀叹命运无奈的同时看到希望之光……“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之间,在生命的渴望与困顿之间,作者注视着人性复杂的面相”,《文学报》高级编辑、作家王雪瑛评价这部作品,“展示了女性心灵丰富的层次,演绎着人性和命运的交响。”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实习编辑:若云)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