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解码魔都 | 贯通“一江一河”,对上海意味着什么?

时讯

新华社记者郑钧天、何欣荣、有之炘

2021-01-03 12:51

因水而生、依水而兴,黄浦江和苏州河这“一江一河”,对上海有着非凡的意义。继2017年底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之后,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也实现基本贯通。


无人机俯瞰贯通后的苏州河。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一江一河”的贯通,让昔日的“工业锈带”变身成为今天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从“一江一河”这个“横切面”,能够窥见“人民城市”理念给城市治理带来的巨变。


看点一:贯通“一江一河”,铺开了一张人民城市的最美画卷


绿波荡漾的水面、干净舒适的步道、小而美的“口袋花园”……普陀区苏州河畔的苏堤春晓小区,今年过上了“家门口就有美景”的好生活。从“沿河不见河”到“近水更亲水”,“一江一河”的贯通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


水是城市的生命线,没有哪一条河流像苏州河这样与上海如此亲近。然而,这条上海的母亲河曾因严重污染又黑又臭,让人无法靠近。治理苏州河,还清于苏州河,成为很多上海人的夙愿。


以不足1公里的苏州河虹口段为例,曾几何时,停车场、变电站、码头办公用房等沿河而设,甚至还存在部分违章建筑,滨水空间的景观性和体验感“大打折扣”。贯通之后,这里被打造成为“最美河畔会客厅”,市民在此可感受到苏州河的滨水魅力。


无人机俯瞰贯通后的苏州河。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纵观“一江一河”沿岸,各区无不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的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或展现海派博览风情带,或打造水岸阳台、健身步道、历史画廊,或串联公园绿地,实现沿河居民小区与滨水公共空间的融合共生。


把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这是上海“一江一河”建设规划的出发点。有网友打比方,如果说黄浦江是上海的“面子”,苏州河就是这座城市的“里子”。一个舒服的“里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满满的幸福感。


看点二:贯通“一江一河”,蹚出了一条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


“一江一河”的贯通开放,问题在水里,关键在岸上。


贯通工程启动之初,中心城区苏州河两岸未贯通岸线约15.3公里、存63处断点。部分沿河公共空间已成为一些小区的组成部分。毋庸回避,也有一些居民对贯通工程存有异议,认为这是小区的私有岸线,贯通相当于把私有空间公有化,让自己的利益受损。


贯通“一江一河”,从来不是一项单纯的建设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社会治理工程,需要党建引领,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在“还河于民”的过程中,上海积极鼓励沿线单位、小区居民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让所有人都有获得感。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人民”的重要理念指引下,各方积极配合岸线腾让,苏州河由此焕然一新。


无人机俯瞰贯通后的苏州河。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可以说,没有社会治理创新领域的持续探索,“一江一河”的贯通就不可能这么顺利。


“一江一河”是一个缩影、一面镜子。在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鼓励居民全面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注重社会公平和社区认同,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看点三:贯通“一江一河”,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城市会客厅”


面向“十四五”,上海提出要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中心”何以“辐射”?“一江一河”是重要的“点睛之笔”。


随着岸线的贯通,“一江一河”沿岸正在实现三大转变:发展形态上,从航运时期的“城市锈带”,向提升综合活力的“城市客厅”转变;开发模式上,从外延式的“大拆大建”,向注重品质和内涵的“城市更新”转变;战略能级上,从单一的“上海制造”,向能级更高的“滨水创造”转变。


市民群众在上海杨浦滨江散步。新华社记者 王翔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之处的上海北外滩,正在全面起势。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和流量型经济……近40个重点项目日前集中签约,一批“超级总部”及头部企业相继入驻。


上海徐汇滨江公共空间开放。


外滩-陆家嘴-北外滩、世博-前滩-徐汇滨江、杨浦滨江、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依托“一江一河”,上海在沿岸着力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把环境“颜值”变成经济“价值”,“一江一河”正在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