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高校就业数据岂容弄虚作假?教育部:严查!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3-08-05 15:51
今年的毕业季,个别高校给就业率“注水”的现象再次引发关注。
4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近日,教育部派出多个工作组,赴各省开展专项核查,严查就业数据弄虚作假。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教育部指出,要严守就业数据真实准确底线,重点核查灵活就业等相关数据,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就业违规行为。
“辅导员有委婉地建议大家尽快签三方协议。”2023届应届毕业生小陆说,如果有学生没有找到工作,辅导员都会督促,也会把一些应聘公告发到学生群里。在社交媒体上,也有应届毕业生称自己接到辅导员的连环电话,催促其“随便找个亲戚的公司盖章”,还劝说称只是临时应付一下,不会影响以后考研考编。甚至还有一些老师在对话中直言“就业证明弄不好,论文也受影响”。
学生有压力,老师也不轻松。据在某大学担任辅导员的一老师透露,学院上百名毕业生的三方协议,每一份协议都需要经过分发、收回、审核、盖章,最后录入系统。大部分的学校对于辅导员还有学生就业的考核指标。比如到8月底,整个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要达到90%左右。
由此,一些高校督促学生尽快签订“三方协议”,“纸面就业”现象随之产生。即,一些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就业,而是假装找到了工作。
记者了解到,部分学校想方设法要求毕业生签订的“三方协议”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记录毕业生就业去向和毕业生档案派遣的关键一环。目前,高校以“毕业去向落实率”作为毕业生就业统计的指标,由协议和合同就业率、创业率、灵活就业率和升学率共同组成。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个别高校出现就业数据弄虚作假现象,主要由两方面造成。一是就业率关系学科存续,按照教育部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需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一旦停招,将会影响高校专业设置、教师安置和招生数量等。二是就业率关系到学校形象,高就业率对优质生源产生一定吸引作用。目前,我国仍在统计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但实际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最终就业率之间有较大差距。如果只盯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很容易导致一些学校急功近利,忽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长远发展。
数据显示,继2022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在现实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保就业率可谓“压力山大”。一些高校将三方协议的签订率“层层传导”,有辅导员为了“方便”学生,直接代其“网签”;甚至有商家帮学生实现“假就业”,提供付费“盖章”服务。
对此,熊丙奇表示,要想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就业率低的问题,需要各方合力探索,而不是仅仅靠着造假来维持“表面繁荣”。一方面,有关就业率的考核是否还有优化空间?在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上是否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另一方面,各方要千方百计稳岗拓岗,拓宽招聘渠道,积极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熊丙奇说,对高校而言,首先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包括学生对自我进行分析定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以此来确定合适的理性的择业目标。当前,大学生就业还存在“集中”现象。即,地域集中行业集中岗位集中,这必然加剧竞争,进而导致就业难。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多元的择业观念,学生也要有合理的择业期待。其次,要正视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数据显示,预计至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但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当技能型人才。因此,高校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技能人才与高等教育并重;在专业设置调整上也要紧跟社会发展,避免脱节。
熊丙奇同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容不得半点水分。“纸面就业”不仅严重损害高校的公信力,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甚至影响相关部门的精准施策,必须严查严管。只有经得起推敲的数据,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看看新闻Knews编辑:崔信淑 翟静 陈昱卉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