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为什么难以“回家”?
东方番茄酱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毛睿 胡苏青
2023-09-18 21:24
近日,大英博物馆约2000件藏品失踪,引发国际舆论轰动,也让“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声再次响起,为什么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难以回到自己的故乡?本期视频为您解读。
这里是敦煌莫高窟。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仅用40锭银子,从这里买走了近万件文物。在今天的大英博物馆里,不少珍贵的中国字画和古典经书,都是从这里运出去的。最近一段时间,大英博物馆约2000件藏品失踪引发国际舆论轰动,这是近30年来,大英博物馆第六次传出失窃丑闻,这也让大英博物馆再次陷入信誉危机。
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之后,我国超过1000万件文物因为战争、不正当交易等原因流失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数量超过2.3万件。虽然大英博物馆宣称,这些中国文物是通过馈赠、购买、交换等方式获得,但这个说法无非是在掩盖当年英国发动战争入侵中国后的疯狂掠夺。一直以来,大英博物馆都以所谓的“文物保管人”身份自居,不愿意归还被掠夺的中国文物。
在网络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词条频频登上热搜。文物失窃事件频发,守不住的大英博物馆却不让文物“回家”,实在让人痛心。为什么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难以回到自己的故乡?事实上,大英博物馆里很多藏品都是来自其他国家,文物失踪丑闻引发各国强烈抗议,希腊、加纳、埃塞俄比亚等国都曾多次要求英国归还文物,然而大英博物馆却对这些呼声置之不理。一直以来,英国都拿着1963年制定的《大英博物馆法》作为“挡箭牌”,拒绝归还他国文物。这部由他们自己制定的法律,禁止博物馆返还任何藏品,和其荒谬!此外,目前国际社会追索流失海外文物主要有两个“公约”,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另一个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5年颁布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然而“公约”并非万能,它没有追溯公约生效前的流失文物,这也让大英博物馆抓住了漏洞。
2014年,《敦煌宣言》首次提出,作为首届(敦煌)文博会的重要成果,它于2016年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主导制定文物返还领域的国际性规则,它的制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保护,一个是返还。《敦煌宣言》反映了文物流失国诉求,所谓“保护”,是指加强对盗掘文化遗产犯罪的打击力度;而“返还”,则是对境外非法所得文化遗产的既成事实进行谈判或诉讼,通过国际公约和法规法条进行追索。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此外,在国际社会的不懈努力之下,法国、德国明确表示将归还文物,英国也迫于各方压力,在2022年归还了部分文物。虽然相比大量流失海外的文物,归还的文物只是沧海一粟,但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强大,《敦煌宣言》终将成为国际共识,流失在海外的文物都能“逃出”他国博物馆,真正“回家”。
无论年月如何更替,文物的归国之梦从未熄灭。它们曾经是我们的,也终将是我们的。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回家”一定是它们共同的呼唤。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