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视频 | 整夜苦不堪言!小区居民多次报警,对方却...

新闻坊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康令侃 陈斌

2023-10-12 18:52

为了避免给城市交通造成影响,

有很多路政工程

都会选择在夜间开展。

但连夜的轰鸣声

让附近的居民太糟心了!

最近,家住平型关路1899弄

象屿大宁悦府的居民

向《新闻坊》同心服务平台反映,

从本周一开始,

小区门口的平型关路非机动车道上,

每天晚上11点到次日的凌晨4点,

都在施工作业。

大型设备彻夜轰鸣,

吵得附近居民没办法睡觉!


居民 孙先生:大概是10月9号(星期一)的晚上10点开始吧, 每天都要施工到次日凌晨的3、4点左右,声音就是持续不断的,基本上就是从施工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停。我这几天每天等施工结束,凌晨3点到4点才能够睡觉,小区楼里面肯定有很多孕妇、老人、小孩,对第二天的生活学习上班都有影响。



孙先生说,他们尝试了多条渠道进行求助、投诉,但都没有进展。


我们首先是打了12345,但是市民热线的回复周期一般都是15天,可能到时施工都已经结束了吧。还有就是采取报警的措施,一个晚上我大概报了3到4次警,每次警察来,他们就停止施工,但是警察一走,两三分钟以后又开始继续施工了。还有就是和小区的物业反映过,物业说这个不归他们的管辖,他们也无权管理夜间施工


居民们说,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工程,因为在施工区域和附近都没有施工铭牌。



居民也和施工人员沟通过,

对方只是回复说,

他们有夜间施工许可证,

吵也没办法。

真是这样吗?

这到底是个什么工程呢?


通过一网通办,坊记找到了一个有夜间施工许可证的工程名称,名为康定路(昌化路-泰兴路)道路排水管道修复工程,施工单位是静安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在与施工现场的挖掘车驾驶员交流中,确认正是该项目。


为了核实情况,坊记特地选择在晚上,赶往平型关路附近的这个施工现场


坊记:这是个什么项目?我都没看到施工铭牌。

挖掘车驾驶员:路政。下水道的下水管的。

坊记: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

挖掘车驾驶员:昨天一个晚上。

坊记:你们是有夜间施工项目许可证吗?

挖掘车驾驶员:有。交警全部都来过了,证都有的,手续是合法的,不合法我们也不可能干的。



挖掘车驾驶员也承认,

夜间施工存在噪音,

但夜里开工对道路影响最小。

此外施工期间,

他也确实多次遇到警察出警。

挖掘车驾驶员:这个路必须要修好,修好通路,这个没办法,吵肯定是有点吵的。白天不让施工,夜间一般是晚上8点到(次日)早上5点。交警过来,手续都给他看的,他只能说你们注意点。对居民肯定是有影响,深更半夜本来就静。



对此,居民们则认为,

施工单位应提前告知周边居民,

做好声音分贝测试,

让居民有所准备。


居民 孙先生:请专家在下次施工前,进行类似环境还有噪音分贝的评估,是否能避开晚上休息的时间,另外,施工开始前尽量把告示牌能够贴在醒目的位置,让我们居民能够提前知道施工的时间、区段,方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还有就是希望施工能够尽快结束,将影响降到最低。


城市道路要施工建设,

居民们可以理解,

但附近的人必须天天晚上

忍受高分贝的煎熬吗?

一张"夜间施工许可证"

可以成为噪音扰民的"免责金牌"吗?


坊记查阅了《上海市建设工程夜间施工许可和备案审查管理办法》,其中的第16条,非常明确地指出,禁止用捶打、敲击等方式产生高噪音,而且这些会发出高噪音的机械设备,都是明令禁止使用的。若违反了该规定,生态环境、城管、交通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罚。



除了单纯的噪音扰民之外,

施工信息不透明,

对外公开不及时

这些也是让居民们产生抵触心理

的原因之一。


到底哪个单位在负责?工期有多长?降噪手段考虑了吗?有疑问跟哪个部门联系呢?如果这些详细的信息,可以提前发放到社区,让居民心里早有准备,并且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监督管理,那么工程进展起来或许更加顺利。



对此事件,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副院长伊晓婷认为,守夜间施工的法律法规、保障居民的知情权,是开工的前提。过程中,相关单位要做好监管,居委会也要起到桥梁作用。


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副院长 伊晓婷:关于噪音的问题有两个部门会去处理,一个是环境卫生局,他是关于房屋建筑方面施工的主管部门,噪音是不是超过了法律许可的范围,这个方面环境卫生局的责任是不能推脱的。另外一个就是交通建设委。对于居民的知情权,要充分地保护的。允许夜间施工,但夜间施工一定要提前一天15点之前公布,而且施工铭牌要有明确的标注。第三,在执法方面的问题,投诉和信访一定要到"谁备案,谁管理"上面,假如他真的触犯法律,那就应该处罚。如果不是抢险救灾等不可中断的工程,那我们就要把居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



夜间施工

之所以常常引来扰民投诉,

还是应该从前期到后期,

提前与各方建立好

沟通、协商、反馈的机制

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对居民的影响,

这些也是施工应该具有的

精细化治理思维。

记者:康令侃

摄像:陈斌

编辑:李丽洁、杨沁雨

视频:王可心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