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我国将启动实施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工程 并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记者 汤铭

2016-12-27 16:17



"我国将开展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突破重型运载火箭总体、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氢氧发动机等关键技术,启动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实施。"这是1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透露的消息。白皮书表示,未来五年,我国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基本建成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拓展空间应用深度和广度。

从2000年开始,国务院新闻办每五年发表一部航天白皮书,今天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是第四部航天白皮书。2011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介绍说,过去的五年,中国航天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神舟九号、十号与天宫一号,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突破掌握了载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北斗二号系统全面建成,正式向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全球系统建设加快推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6颗卫星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填补国内诸多技术空白。暗物质粒子探测、量子通信实验等空间科学卫星成功发射,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同时,进入空间能力得到跨越式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自2011年以来,截至2016年11月,共实施86次发射,成功率达97.7%。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历时十年完成研制并在今年成功发射,是中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工程,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代表着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成功发射了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小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等,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利用空间能力大幅提升。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初步构建了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三大系统组成的骨干体系。截至目前,中国在轨卫星超过170颗,业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吴艳华说,未来五年,我国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一方面,重点实施航天重大工程,全面完成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探测工程、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新的重大航天工程。

具体来看,根据白皮书发布的内容,在载人航天方面,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积累经验。完成空间站各舱段主要研制工作,开展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和运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提升载人航天能力,为载人探索开发地月空间奠定基础。
 
吴艳华说,目前正在论证启动的下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拟命名为"长征九号"。航天界有一句话,"发展航天火箭先行,发展火箭动力先行",因此首先要开展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攻关,为"长征九号"工程实施创造条件。据透露,初步计划重型运载火箭的首飞时间在2030年左右。不过,最终还需要根据攻关情况和未来重大工程的实施情况来确定最后时间。

深空探测上,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17年年底,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全面实现月球探测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2018年前后,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首次软着陆,开展原位和巡视探测,以及地月L2点中继通信。通过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开展月表形貌探测和地质勘察,对月球样品进行实验室研究;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地质特征探测与研究,以及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的认知。

同时,实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施环绕和巡视联合探测。开展火星采样返回、小行星探测、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的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工程实施,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寻等重大科学问题。

另一方面,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大力推动航天技术应用,加强天基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统筹建设。大力推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强空间科学研究,面向重大科技前沿,遴选并启动实施一批新的空间科学卫星项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加强空间天文、空间物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等空间科学研究,力争在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发现,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编辑:朱永斌)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