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为何成为“宜约之家”?柏阿姨:咖啡虽好 可不要贪杯哦!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6-10-14 14:49:05
视频:宜家Hold不住的“老人”该去向何方?
宜家被“神秘团体”蹭便宜的新闻又上头条了!按说宜家"被蹭"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但是这次这个“神秘团体”在“蹭”这回事儿上,不论是组织力还是执行力都异常生猛。而更生猛还是这个团体的名字——“老年相亲团”。一个主要成员年龄在45-65岁之间,每逢周二周四,就出现在宜家餐厅,喝着免费咖啡,从事交友活动的神奇组织。
柏万青:宜家相亲中老年 以前都是“我的人”
柏阿姨称自己在2003年时创立了一个中老年单身沙龙。一开始到宜家去相亲交友的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沙龙的会员。“宜家被老年相亲团占领,不得已下逐客令”,一模一样的新闻其实早在2011年就曾被媒体曝光过。
柏万青:宜家里面有个“免费咖啡”,开始真的是我们那些会员去的,后来2011年开始媒体曝光以后,我们沙龙还有志愿者到宜家去做工作,劝他们不要去。而且我还当时跟宜家的负责人我还通过电话,我讲只要你咖啡收钱,他保证不来。但是当时宜家刚打入内地市场,人气并不怎么样,所以他们也希望有人来帮他们增加人气,所以并没有采纳我的意见。
柏万青:曾组织志愿者劝导“宜家相亲团“
然而时隔五年,盘踞宜家的“中老年相亲团”逐渐壮大,当时专门僻出的免费咖啡区如今也已经承载不了这庞大的相亲团体。特别是在出现随地吐痰、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现象之后,宜家下了个狠招——出台《告顾客书》,改变原先的就餐模式,规定"先购餐、后就座",这样的做法合情合法吗?是否构成强制消费呢?
方正宇:宜家新规是不文明行为倒逼的结果
方正宇: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宜家是怎么来定位的。我们一般说到宜家,第一反应这是一个卖家具的地方。如果说它把自己定位为是一个“商场”的话,那商场只要有空余的座位就应当给大家坐。但问题是,这样一个商场里边,又专门提供了一块餐饮服务区域。如果说我们把它视为是一个饭店的话,一般来说,饭店都是要求消费后才可以有座位。
宜家既有商场属性,也有餐厅属性,它是比较模糊的。但当它发现用餐区域长期被一个相亲的群体活动占用,这与宜家品牌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冲突了,所以必须要采取行动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宜家也是被逼的,这背后,他有一个整体的商业考量。
宜家发布《告顾客书》
宜家为何成为“宜约之家”?老年人究竟该去哪里约会?
节目中,柏阿姨提到,其实老人相亲的地方,在上海还是蛮多的。比如说妇联,每年都有万人相亲,万人相亲的年龄也是不限的。而在上海,老年活动室的拥有量也是远远高于其它城市的,那为什么老年人不愿意去这些地方消遣而要选择宜家?
方正宇:免费咖啡,我们要注意这是四个字。一般来说,我们现在媒体关注着前面两个字,免费。总觉得老年人好像只是贪便宜。但是如果把它换成“免费绿茶”,去的人还会这么多吗?大家一定要注意到“咖啡”这两个字的意义。实际上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挺洋气的,挺有情调的。老年人也追求有一点情调,有一点时髦的东西。再加上“免费”,两者结合到一起,才造成了大家把宜家作为聚集点。
方正宇:从免费、咖啡 二词解构老年需求
相比之下,宜家可以免费提供冬暖夏凉,无拘无束聊天的场所,加上“免费咖啡”,这样一个实惠与情调兼具的体验式服务,自然成为了中老年人找个地方聊聊天、交朋友的首选场地。
如果不是这条新闻,也许我们根本就不会去关注这个群体,这个在社会上被普遍认为“吃相难看”的“40、50”群体。这些人,也许就是我们的爸妈、我们的阿姨爷叔、我们的邻居……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场宜家与“寂寞空虚冷”的中老年人互撕事件,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老人情感需求以及文明消费背后国民素养问题的关注,倒也不失为“塞翁失马”。
宜家的“中国式尴尬”应当怎样化解?
作为一家商业场所,宜家自然不该承担这样的养老职责。社会理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相对舒适,且负担得起的休闲娱乐场所。但是,老人们甚至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进行享乐的同时,是否还要注意公共秩序的维护,以及公共资源的分配呢?
针对宜家进入中国市场后频繁出现的蹭睡、蹭空调等尴尬现象,两位嘉宾现场支了支招。
方正宇: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我们整个社会在为一小部分人的不遵守规则或者不文明行为“买单”。比如宜家,我们所有人原来可以很方便坐进去的,现在都必须要买东西坐进去了。这个就是大家为一小部分人的买单。
回过头来我们就要反省,在宜家出招之前,我们其他人的道德也好,舆论也好,有没有可能用别的方式来实行一种监督,让这个群体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不文明,或者说是一种违反规则的行为。自己能够有所收敛,而不是走到宜家无奈改规则这一步。
柏万青:关键还是要营造一种环境。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宜家这出的这个规矩,就应当严格遵守。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件事就把中老年人一下子抹杀了。对待老年人,还要以劝导为主。
(编辑:周杰)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