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视频 | 两小时要“跑”超200米 600吨老屋最怕啥?

中国长三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孙悦 夏祺

2020-07-24 22:42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外滩扩建,重达450吨的外滩天文台花了十来天成功移动了24.5米。


几十年后的今天,在上海永庆里,五幢石库门老屋以一天一幢的速度,每幢“走”了200多米。


这样的“乾坤大挪移”究竟是怎样进行的?我们的记者记录了全过程。



7月的上海,阴晴不定。7月12日上午,永庆里5幢建筑开启整体平移。因四层地下室建设需要,五栋老建筑需要先平移至临时位置。


不同于以往的单个建筑平移,为了整个地块保护的需要,这是上海首次大规模的建筑群平移,共5栋建筑同时平移。


无论是单次平移距离还是累积平移距离,都创造了上海平移距离的新高度,单个建筑单次平移最远230米,5栋建筑来回累积平移2088米。



平移势在必行,但究竟怎么移?方案做了七八版,负责平移工程的团队亮出了秘密武器——SPMT自行模块运输车。此前,SPMT多用于船舶、飞机甚至火箭等超大型机器设备的运输。为了将其移花接木用到运房子上,团队在程序设计上动了一番脑筋。



永庆里房屋平移工程技术总监尹天军表示:SPMT之前是用在船舶上,怎么把它用在老房平移上是整个团队想出来的。同时要保证所有的轮胎,伸出的高度必须确保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在路高低不平还有上坡的时候,轮胎会自动调整。比如有一个凹槽,轮胎在经过的时候,它会自动往下降。



在建筑平移领域,传统方法是轨道法,一分钟平移3厘米。而这一次,采用SPMT,每分钟平移的距离是3米。从3厘米到3米,平移一幢老房的时间也从十几二十天压缩到一两个小时。



平移进行到第四天,7月15日一场入梅以来最强暴雨侵袭上海。这样的天气也没拦住围观群众的脚步,他们中不少都是曾经住在附近的居民。




永庆里原附近居民说,他们从小生在这里的,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很激动,房子虽然很老了,和现在的新公房不能比,但它传承了上海100年的文化味道,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永庆里老房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两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里弄住宅,位于上海市静安区苏河湾核心区域的安康苑。时至今日,关于老房设计建造的更多细节已经难以考证,居民们的生活记忆成为它价值的见证。


而对石库门文化研究者来说,老北站地区堪称石库门里弄建筑的博物馆,永庆里所在的安康苑地块正位于此。随着居民动迁搬离,这里只剩下一些石库门老建筑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在娄承浩眼中,永庆里代表了最市井的上海。而现代科技,让留住城市记忆变得容易。


他表示,永庆里所在的这块区域是上海城市里面的“清明上河图”,在大拆大建的年代,石库门大片消失。而这一次的平移是用科技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城市更新的新办法,可以在其他地方推广,把上海的名片留下来。



就算有了SPMT加持,房屋在移动过程中还是会有倾覆的风险。90岁“高龄”的老房,要“长途跋涉”,还要过马路、甚至转弯,从内到外的加固,是防止松散垮塌的第一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打造了“托盘”,稳稳托住老房。


尹天军介绍,房屋做了一个钢筋混泥土托梁,就相当于是一个托盘,把这个房子装在这个托盘上面,车子移动房子的时候实际上是移动托梁托架,所以说在移动房子的时候是很安全的。



7月16日早上,最后一幢老房——永庆里17号,启动平移。


现场还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93岁的尤阿婆。自从1948年嫁来上海,直到2015年动迁,尤阿婆在永庆里17号一住就是67年。



尤阿婆高兴地说,她已经93岁了,非常高兴还能看到老房子,这太不容易了,多亏现在科技很发达。



尤阿婆的女儿也表示,自己全家上上下下四代都住在这里的,原以为房子会被拆掉,现在感到很欣慰,可以常来看看,也是一个念想。



未来两年,永庆里5幢房将在临时位置静静守候,待地下改造完成时再原路返回,按照原有风貌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开发。


而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老房不只是老房,它们更是过往历史的见证。随着上海旧改政策和手段的推进,老房加固、平移并修缮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城市不断更新,老房也继续“活”下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孙悦 夏祺)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