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孙甘露:上海国际文学周一做就是十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朱晓荣
2020-08-06 12:47
上海书展的品牌项目——上海国际文学周,今年已经十岁了。每一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上,大咖云集:我们见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彼得·汉德克、奈保尔、阿列克谢耶维奇、莫言,我们见到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安忆、张炜、毕飞宇、金宇澄、格非。
如果将上海国际文学周比作一棵树,那十年的时间,它已经在上海这座城市深深扎根,它的枝桠伸展到上海的各个角落,“成为上海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推动者、组织者、总策划就是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孙甘露。他被称为文学之城的“造梦者”,这样的美誉并不为过。
就是这样一位“造梦者”会和大家分享一本怎样的书呢?
录制那天,孙甘露早早地坐在了作家书店。书店就在上海作协门口旁边,从里到外流露出老洋房的韵味,洋溢着来自爱神花园的文艺气息——这里可能是邂逅作家概率最高的地方。
“《日瓦戈医生》我想很多读者,包括一些观众可能都很熟悉。这是苏联时期非常著名的作家、同时身为诗人的帕斯捷尔纳克写的长篇小说。他的这部作品实际上还被改编成电影。”孙甘露说:“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的朋友或者喜欢电影的朋友,都是应该非常熟悉。包括电影的主题音乐——《拉拉的主题》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
孙甘露手上拿着这本厚厚的、蓝色封面的《日瓦戈医生》,纸页些许泛黄。看上去这本书有些年头,封面、书脊到书角却被保护得很好,似乎书本身就藏着岁月的故事。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小说,《日瓦戈医生》曾在国内多次出版。而孙甘露手中的这本则是1986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译者为力冈、翼刚,这一中译本被很多国内读者推崇为《日瓦戈医生》目前为止最好的一个版本。
“不知是过了五年还是十年,在一个静谧的夏日傍晚,格尔顿和杜德罗夫又一起高坐在敞开的窗户旁,窗外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傍晚时候的莫斯科。他们正在翻阅格兰尼亚整改的日瓦格医生的作品集,集子里的作品,他们已经读过多次。有一半,他们都能背出来,他们一边读,一边交谈,不时陷入沉思。”
孙甘露读的这一段来自《日瓦戈医生》的小说结尾,此时小说的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已经去世。影片中,并没有展现小说这一部分的内容,而在孙甘露朗读的字里行间,能够想象傍晚时分广袤的莫斯科大地深沉而浪漫。
书架前,从《罪与罚》到《死灵魂》,从《上尉的女儿》到《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孙甘露对于苏俄文学如数家珍。在十年浩劫中,像苏俄文学这样的“禁书”更是陪伴他度过了整个学生时代。
“俄罗斯是一个非常盛产诗人、作家的文学大国,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对中国的文化、对中国的文学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对很多中国作家的写作也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孙甘露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语言,有很多重要的作品。但是,对中国读者来说,俄罗斯文学是非常重要的一脉,所以在书展这样的特殊时期,我选择了这部小说。”
1986年,是孙甘露手中这一本《日瓦戈医生》出版的年份。而这一年,对于孙甘露来说也是特别的。因为当时还是邮递员的他,发表了成名作《访问梦境》,引发争议,由此成为先锋文学的实验者。
开拓、创新,一直是孙甘露的先锋底色。谁都不曾想到,作家孙甘露有一天会以模特的身份走上T台。但是,他就是这么玩了一把。2008年,巴黎爱马仕秋冬男装系列发布会上,孙甘露以嘉宾模特的身份走秀。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位作家勇气可嘉。而就是这股勇气和敢于尝试的干劲,让孙甘露在2011年推出了上海国际文学周,一做就是十年,做出了规模与口碑。
十年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前的人们可能不曾想到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用微信,刷朋友圈,十年前的人们也可能无法想象网红们在抖音里的各种吆喝。
“可能今天的年轻人看微信看抖音看得比较多一点,但是我觉得阅读,尤其是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是非常有益处的。”孙甘露说:“随着时代的变化、介质的变化、传播方式的变化,有很多不同的媒介出现,但是我觉得语言文字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而文学作品恰恰是传播一个民族语言文字最好的载体和方式,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最好的一个方式。”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朱晓荣 编辑:沈佩佩)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