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中国对澳洲大麦“出手”!谁在将贸易问题政治化?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0-05-19 22:37
根据商务部18日发布的相关公告,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存在倾销和补贴,国内大麦产业受到了实质损害,而且倾销和补贴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决定自2020年5月19日起,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其中,反倾销税率为73.6%,反补贴税率为6.9%,征收期限为5年。
调查为何延期?
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大麦供应国,对华出口占到出口总量一半以上。然而,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对华出口大麦的过程中,“量增价跌”现象非常明显。
具体来看,进口数量由2014年的387.71万吨增至2017年的648.04万吨,大幅增长67.14%;进口价格则由2014年的每吨288.72美元下降至2017年的每吨198.05美元,降幅超过31%。与此同时,倾销进口产品在中国国内始终占有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最高时超过60%。
根据商务部的公告,我国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发起双反调查,是应国内大麦产业的申请,于2018年11月和12月开始进行的,这也是我国对澳大利亚发起的第一次反倾销行动。调查原定于去年9月30日结束,但后来又延期到今年5月。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永表示,之所以调查延期并进行了将近两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调查一共涉及到了32项补贴,总结起来大概可以分成几类,比如低利率、优惠贷款、补助金,还有税收抵扣等等。
征收“双反税”正当合理
申请人中国国际商会认为,澳大利亚政府对其大麦生产与出口进行了补贴,伴随着出口量逐渐增大,澳正以低于正常价向中国出口销售,存在较大幅度的倾销,对中国本土大麦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调查机关对国内外相关生产商和贸易商进行问卷调查,并查阅澳大利亚农业、海关等部门机构的公开信息,同时还走访了国内相关产业,在缜密调查取证之后认定,澳大利亚确实存在恶意补贴和倾销行为,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受此影响,中国国内种植户减少同类产品种植面积,全国总产量累计降幅达到5.63%,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累计下降5.02个百分点。
李永表示,中国的做法是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也是符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澳大利亚政府向其大麦产业提供的补贴,从表面上看似乎并不涉及到出口,但实际是抵扣了相当部分的成本,使澳大利亚的大麦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扭曲了贸易的公平环境,对其他出口商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玛丽斯·佩恩
莫让经贸问题“政治化”
尽管中方拿出了十足的证据,但澳大利亚方面仍拒绝承认有关指控,并炒作称这是中国的所谓报复行为。
《悉尼先驱导报》指出,澳政府内部的一种观点认为,中方此举是为了报复澳政府此前鼓吹的所谓“新冠病毒源头独立调查”,将贸易问题“政治化”,此前,澳大利亚外长玛丽斯·佩恩此前曾扬言,自己十分关注中国疫情信息的“透明度”,呼吁对疫情源头问题进行所谓“独立的国际调查”。
而据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报道,同样是这一批人,此前还声称,中国发起调查是因为澳大利亚抵制华为的5G建设。
还有声音认为,中方此举是对澳大利亚此前针对中国输澳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感到不满。《金融评论报》称,澳大利亚此前对中国的钢铝制品征收了15%-102%的关税,澳审查与咨询机构生产力委员会曾批评澳政府的这些措施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还称澳大利亚是“全球采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之一。”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回应,这是一起正常的贸易救济调查,是中方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世贸组织相关规则作出的裁定。
就在各方争论不休时,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表态称,他不认为中方的调查同此前澳方的所谓“独立调查”言论有关,他还强调,中澳贸易极其重要,对两国都有利,并希望中方能就事论事。
在李永看来,莫里森的表态值得欢迎,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来说十分重要,对华出口为其贡献了16%的GPD。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政冷经热”,在经贸合作紧密发展的同时,政治上的“冷”,影响着中澳之间的经贸关系,甚至会造成有意无意的误读、误判。
李永指出,双方应该充分利用自贸协定,创造发展机会、改善商业环境,客观评估双方之间的政治关系,从而发展一种正向关联的经贸关系。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赵歆)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