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百炼成钢㊸丨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05-14 10:39
1978年的一个冬夜,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破旧的茅草屋内,为了生存签下这样的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小岗村的农民们,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义无反顾地按下自己的手印呢?
197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放映了一部只有10分钟的内部参考片,片中反映的是安徽农村的贫困状况。随后中央政治局迅速作出决定,要尽快派一名得力的干部去主持安徽工作。于是,万里被任命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1978年夏,安徽发生特大旱灾,省委果断作出了借地给农民种麦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的决定。结果,肥西县大旱之年取得大丰收。在“借地种麦种菜”的影响下,安徽农村悄然兴起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做法。
小岗村创造的包干到户,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个办法简便易行,成效显著,受到农民欢迎。小岗村的村民在包干到户制度的激励下,多年的干劲爆发了出来,承包一年就获得大丰收。粮食多了,笑脸也多了。
对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党内外一度出现了不同意见。不少人心存疑虑,担心这样会影响农村集体经济,会偏离农村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1980年1月,万里到小岗视察,对小岗的创举作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包干到户,他说:“我批准你们试5年!”
包干到户从暗处走到明处,从个别省份走到全国许多省份,观望和反对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未来向何处,还需要一个明确的指针。
邓小平一锤定音,农村改革率先突破。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印发,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出中央一号文件,把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
大包干带来大变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4000亿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3倍,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接近400公斤。
随着“大包干”的实行,全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小岗村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孕育了弥足珍贵的改革精神,有力地证明了群众在改革中的巨大创造力。
农村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亿万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和自身命运,勇敢冲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这样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中,开始一步一步坚定前行。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