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2″

视频 | 从追查来源到打造医疗救治闭环 上海防疫的27天都经历了什么?

时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12-27 09:00

2020年11月9日,上海疾控中心通报1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此时距离上海上一次通报新增本土病例过去了133天。3天内流调团队确定了首发病例的感染来源,之后14天,上海浦东机场西货运区,又有7例关联病例被确诊。27天后,上海重回常态化疫情防控。如何让疫情监控做到快速有效,打造“医疗救治闭环”,这期间上海都经历了什么?


快速流调奠定精准防控 



再过半小时,这个有着超过6000名常驻居民的小区将解除14天封闭隔离。 这也是自2020年11月9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例后,上海实施闭环管理的最大社区。潇潇从几十公里外赶来,准备迎接14天前因为送乘客,被意外隔离在小区的男朋友。



当晚,与明天华城同时解除闭环管理的还有浦东医院。两天后,位于浦东新区祝桥镇航城七路450弄和张江镇顺和路126弄小区也分别解除闭环管理,于是上海中风险地区清零,全境恢复“绿码”。



从2020年11月9日王某某被确诊为上海新冠肺炎本土病例,这突然新增的本土病例距离上海上一次通报已经过去了173天。三天内,流调团队确定了首发病例的感染来源,之后的14天里浦东机场西货运区又被确诊出7例关联病例,上海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先后将五个局部区域升级为中风险地区,27天后,上海重回常态化疫情防控。这期间上海都经历了什么?



2020年11月8日晚,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报告一例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经市疾控中心复核,9日上午王某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此时一支由上海疾控专家组成的联合流调队伍,已经在一线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王某某是浦东机场西货运区的货运工,当天对王某某居住地营前村人员、工作地工作人员,以及他确诊前14天行动区域内涉及的8000多人进行了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孙晓冬:万千条线索当中,要找到比较可靠的线索,的确是蛮困难的。因为之前有过冷链食品,而且他又是一个,职业比较特殊的搬运工,所以首先还是怀疑,他是不是也跟冷链食品接触有关。


王某某虽然在浦东机场西货运区从事搬运工作,但经调查,工作中他并没有接触过冷链货品。流调小组也分别从他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采集了462件样本,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流调结果显示,王某某发病前14天从未接触过有海外接触史的相关人员,同时他身边23位密切接触者的核酸结果显示均为阴性,但追踪发现,与王某某搭过班的工友兰某在11月5日回了安徽老家。



孙晓冬:我们也是在第一时间,发出协查函。当地的疾控部门,在第一时间把他找到。然后把他隔离,同时也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是他的核酸检测后来是阳性的。



11月10日距离王某某确诊不到12个小时,兰某作为第二例关联确诊病例,给流调小组溯源提供了极为明确的方向。


孙晓冬:因为现在疫情主要还是,国外的疫情在不断的蔓延。所以高度怀疑,还是跟境外输入有关系。他的上级领导告诉我们,他们有过一段,共同工作的时间段。而且这个时间段,他们曾经共同进入过一个密闭的空间。他们处理的这个东西,是有异味的,而且这个东西他的底部,是非常潮湿的,一个密闭的空间,所以造成我们,为什么要去深入探究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掌握这一线索后,流调小组调取了10月30日,也就是在王某某被确诊前十天,他和兰某共同工作时的监控录像,5名流调人员,历经5小时,终于在监控中捕捉到了这个瞬间。



孙晓冬:这个画面其实就显示了,王某某这个病例,他进入航空集装器的整个过程,他手里拿了扫帚,然后开始进去打扫。然后把泡沫塑料搬出去,然后旁边就是他的,另外在外省市的工友,在旁边,随后他也会进入,短暂的进入航空器。没有一分钟。这个人现在刚进去,那么他待的时间不长。这个过程其实不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只要病毒能够,有一个合适的条件,进入到呼吸道就可以了。


记者:像他们两个人,刚才我们也注意到,的确是没有戴口罩。


孙晓冬:不是一个冷链的货区,对他这个要求也不是很严格,当时因为之前也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问题。现在要求都要全程,要做好个人防护的,口罩是起码的一个必备条件。



“航空集装器”,就是放置在飞机行李舱内装载货物的小型集装箱。当流调小组通过监控锁定这只航空集装器时,它已经飞往其它国家了,因此流调团队没能对其完成实体采样,由于距离事发已经过去十天左右,这只航空集装器在多个国家转运,很难再对它做溯源。这时让大家疑惑的是,并非装载冷链货品的“航空集装器”,怎么会成为感染源呢?


孙晓冬:飞机货运当中,其实有很多物品。他也是处于一个冷链的运输条件下,特别是在万米的高空,本身气温就下降很低的。所以那种环境下,如果有病毒的存在,其实完全是有可能存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他物品,也不能下这个结论。但是至少流调发现,他是在一个密闭的,潮湿的,阴冷的环境下面,所以在这个环境下面,存在病毒并不稀奇。



为了进一步确认传染路径,流调小组对这只航空集装器进入中国之前的运输线路展开摸排。物流信息显示,在与王某某和兰某接触之前,这只航空集装器曾在北美的一家物流公司放置过一段时间,据调查发现当时这家物流公司有14名员工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流调小组迅速将王某某和兰某体内毒株的基因型与北美流行毒株做比对。



孙晓冬:这个其实就是我们基因测序的结果,那么从这张序列表上面,可以看出来,至少上海的病毒的,他的基因序列,恰恰就是北美的毒株,所以这个就显示,一个就是跟国内的疫情,其他地方的疫情没有关系,第二个,他是来自于境外。


这一消息的公布再次刷新了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知,1月确认“人传人”,6月北京新发地的本土病例让大家意识到“进口冷链食品也具备传播新冠病毒的条件”,此次发生在上海浦东机场西货运区的本土疫情,是在全球首次确认,在冬季合适的温度等环境条件下,普通货品也有传播新冠病毒的可能。



记者:你们知道第一个阳性报告以后,经历了多少时间,最后确认到航空器是源头?


孙晓冬:72小时,72是真正找到了他的源头。其实我们在12小时内,首先对外省市的病例,先发出了协查函。24小时内,我们基本上完成了,第一个病例的在上海的生活,和工作轨迹的排摸。那么在48小时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指向,这么他的感染来源,还是跟货品,跟境外有关系。那么72小时的时候找到了他们共同暴露的源头,航空集装器。


记者:从整个过程来看,就感觉好像一个关键词,就是在抢时间。


孙晓冬:因为时间越长,会找到他的接触者,他的密接的密接可能会更多。那么这样的话,范围有可能会更广,我们评定风险,高中低的范围是有多广,我们要筛查的对象,有多少,这个都是基于,我们前期的这些工作。



72小时内,突破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现有认知,完成首发病例的溯源,明确此次本土新增病例只是一次偶发性境外输入病例。正在大家长舒一口气时,11月20日也就是王某某确诊10天后,浦东再度确诊一对夫妻为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经查丈夫吴某某也就职于浦东机场西货运区,但和前两例确诊病例不同的是,他是一位安检员,既不接触货物也不接触海外机组成员,其妻子李某某则是一名护士,她所在的浦东医院正是新冠肺炎定点接收医院,这让上海疫情防控专家组再次面临考验。



记者:这一次疫情突发以后,你们当时紧急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专家组组长 彭靖:密接者在医院工作,这是我们过去没有碰到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专门专案对医院又做了个方案。赵丹丹他是当时到武汉去的,主管了这一块,所以他非常有经验的,马上把医院这一块由他们来担当了。我们公共卫生流行病这一段,主要还是阻断和溯源两回事,比较有序,我觉得并不乱。



20号当天,浦东医院和这对确诊夫妻居住的明天华城小区同时进入闭环管理,并在当天完成了全部人员的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彭靖:发热门诊的在检测,住院检测,一天有数万的量。那么这样每天检测的这些常规检测都是阴性,应该相信病源在我们社区,在我们一般环境中是不存在的。感染者从哪里来,就是我们当时定的方向,一定要和境外的人和物去关联。



在随后的流行病学筛查的过程中,21日吴某某的同事王某被确诊,流调显示,吴某某和王某在12日有过近距离接触。


孙晓冬:王某其实溯源调查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疑点。他是登临货运飞机,就境外的货运飞机,而且进入了机舱。也就是说,他有可能跟境外的机组人员,和境外收入的货品,有双重接触,也可能分别接触。


记者:这种取样已经无法做了。


孙晓冬:是的,因为就飞机也好,货品也好,还有人员也好,都已经飞回国外了。



11月22日,王某的妻子张某某和王某的同事曹某某在同一天被确诊。为了确保无一遗漏,22日当晚浦东机场连夜对17719名相关人员做核酸检测,也正是这次检测锁定了此次上海疫情8位确诊患者中的最后一例,患者章某也在浦东机场西货运区工作。



孙晓冬:基因测序是给我们板上钉钉,后面6例,他是同一起。因为他们这个,都是集中在另外一个货运片区造成,以及和家庭接触有关造成的疫情,这两起疫情的基因测序结果,其实显示是略有差别的。他们虽然都属于L型欧洲加系,但是在分支上面,还是有不同的。他们来源肯定都是境外,但是可能是来自于境外的,不同的这个病毒源。


在此次浦东机场西货运区散发性本土疫情中,先后确诊8例,不过在防控上并没有采取全员核酸检测的做法,只选定了5个局部区域升级为中风险地区,这样力求精准的防控手段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于决策者而言,则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邬惊雷:我们的这个决策和专家团队的一些研判,也是依据我们自己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城市空间分布的特点,以及这些被诊断人员或者密切接触者人员的整个轨迹来做这样的一个安排。恰恰你的科学性在哪里,你的精准在哪里,如果使得这个社会不停摆,对市民的影响会最小,那么社会的资源的动用也是会比较科学合理的。


记者:就是越快越准付出的代价是相对更小,效果是越来越好。



张文宏,上海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核心专家,他坦言当初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记者:当初在探讨的过程当中,专家组内部有没有争议。


张文宏:事实上一定是会有争议的,但是专家组最后是达成共识。我们只是限制到一个小区的很小的一个范围。


记者:没有做更大范围的全员检测,是跟我们的精准防控的理念有关。


张文宏:我们没有反对你说要做全员的检测,但是我们的意见做到精准防控,可能就够了,包括浦东机场,当时我们给市里的意见要迅速的做。货运区域的全员检测,货运区域的消杀,然后货运区域人员的一个隔离和追踪,密接者的隔离和追踪。所以这件事情一做完以后,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们现在开始从高风险转为低风险了,所以这次我是觉得是一次重要的探索。


记者:毕竟从老百姓的常识来判断,更大范围的全员检测心里更踏实。


张文宏:你如果发现的很晚,已经是一塌糊涂了,这时候全员检测速度可能会更快,但是反过来我现在对病毒追踪能力的速度远远快于1月份,1月份输入的病人远远多于现在,我根本没有理由搞不定,所以就是再出现1例、2例病例,我说不要紧,这个是我们一个基本的科学判断。我认为精准防控也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点。我们在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城市,如果一旦停摆,会产生巨大的严重的后果的一个决策前面,我们有没有可能多一种选择,这次探索我是觉得还是值得。



彭靖:我们上海已经有体系了,有预案,而且一旦发生问题的各方面的力量,都能给予足够的支持,所以我们觉得就是对于这个在事实调查清楚的基础上,我们大家一起研判这个决定,实施的决定。



上海作为中国的超大城市,进出境旅客数量大,同时又是国家物流枢纽,具机场方面提供的数据,客运方面今年前11个月,上海的出入境旅客全国第一,货运方面它保障了全国近一半的航空货运出入境,如此大量地人员与货物的出入意味着,如何守护上海这座开放城市的门户?影响所及不仅仅是上海防疫的成效,同时还关系到全国防疫的大局。


人防体系早已形成


在疫情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双重考验中,浦东机场作为中国最大的国际航空枢纽,是全国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最大空中口岸。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值机处副处长 张澍:现在这张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各地,依然有飞往上海的大量航线,美洲、欧洲、非洲。。。这些航线都在飞,但是量都下降了。在12月份的时候,还有去年1月份的时候,他是在一个高峰,大概每个月有280万人次左右。那么到了去年2、3月份,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们的进出境的旅客数出现了一个断崖式的下降。到了4月份之后。,现在一天在2000人左右。正常情况下浦东机场进出境的旅客在10万人左右,高峰的时候达到12万人次左右。


记者:量级完全不一样你们的工作量发生什么变化?



张澍:大家觉得好像旅客人数已经这么少了,我们的工作量应该是下降了,但是其实并没有。比之前可以说要翻倍,甚至都不止。因为我们要在口岸上,从这么多的进出境旅客当中,把高风险的旅客排查出来,我们要对这些所有的进处境的旅客进行一个闭环的管理,所以我们会投入更加大的人力,还有我们物力,包括防控的保障等等。



自2020年3月5日浦东机场检测出第一例境外输入病例之后,上海对境外旅客全面实施“闭环管理模式”。在2020年的前11个月从浦东机场入境的旅客共计474.85万人次,约占全国机场总量的27.46%。截止到12月10日我们结束拍摄,上海海关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1041例,至今没有发生因境外人员输入导致的社区传染病例。这是如何做到的?记者在上海海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完整的体验了一次境外人员出关的全流程。



记者:国际航班到了以后,首先能够接触到他们的,就是海关的工作人员。


张澍:每一个航班降落之后,我们海关人员都会第一时间登临到飞机上来。那么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在飞行途中所有旅客的健康状况。主要是通过我们乘务长,或者机长的健康申报,包括我们机舱内的巡查、测温,比如说验核国际的健康码等等这些工作,通过这样一些手段来第一时间排查出来我们有症状的人员,能够使他在最早的时间进入的闭环的管理,使他传播风险降低。



在每一架国际航班降落之前,海关总署会结合国际上疫情的走势变化,实时向上海海关发送动态指令,上海海关再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多种信息手段,在每一架飞机降落前尽可能从多个维度交叉开展风险研判,以便飞机抵达后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登临检疫。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停机坪上等待的救护车会将旅客第一时间送往指定医院来诊断。



这架载有230多位旅客的国际航班,在停稳15分钟后开始陆续有旅客走出廊桥。



从走出廊桥开始,所有旅客都必须扫描健康码,以确保每一位进入中国的旅客都会被纳入我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系统。这些信息将为后续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入境人员的隔离观察和对密接者的快速排摸打下基础。



在完成健康扫码之后,旅客才能进入候机楼,在一个完全封闭的通道内完成海关入境检疫手续。


张澍:进入我们的候机楼,首先要进行我们第一次的体温检测,在这里我们会筛查出来体温高的旅客进一步排查。在这里我们还会给一些没有戴口罩的旅客,或者带有一些呼吸阀口罩的旅客,我们会给他加一层口罩。



就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体温检测系统突然报警,一位旅客体温超标。这个小伙子体温显示38度,他被直接带到了一个隔离区域,做人工测温。


五分钟后,水银温度计显示的数值让当事人松了口气。在确定体温正常的前提下,所有旅客还需要面对面的完成一次流行病学调查。


张澍:我们通过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来精准的把这些我们需要甄别的旅客找出来。其实有很多有问题的人群,包括后期的确诊病例,都是通过我们的流调医生,通过蛛丝马迹判断出来的。


记者:230几名一对一访谈,其实还是相当占时间的。


张澍:其实你看每一位旅客只要填写的正确,然后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的话,是很快的,基本2、3分钟就可以。现在应该有12个到15个工作台。因为航班人数比较多。


通过流调之后,所有旅客会进入海关搭建的临时方舱完成入境后的第一次核酸采样。



张澍:最初我们的实验室可能一天检测500人,直到今天我们可以检测每天3000人。每天都有境外输入病例,所以一次采样结果,并不代表他的最终一个结果。如果我们在口岸出现阳性之后,我们上海市地方的卫生健康部门会把这位旅客送到医院里面再做一个第二次采样复核,阴性情况继续隔离。在隔离期间还会做再一个采样。


旅客出关后,由机场的工作人员接手,进入接下来的隔离转运流程。在这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按目的地对入境人员做分流。


上海市浦东机场交通保障部总经理 曹流:如果是去上海市的那么左转,那边有上海市的16个区,在等待我们做分流,如果是上海市以外的地区的那么右转,由我们对所有的旅客再做一次分流,这里有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市整个做一个平台,那么长三角的联动等于是和上海共同联合,做到闭环。在这个区域内,出去的每一个人,我们必须都是要做好身份的确认,确保他的转运目的地是正确的。


为了增加隔离点的周转速度,上海与紧邻的三个省形成“3+11”的闭环联动隔离举措,也就是“前3天上海隔离+后11天由苏浙皖三省分头把旅客接走回到目的地完成隔离”,对目的地为上海的旅客则实施有条件的“7天集中+7天居家”的隔离办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尽可能柔性的隔离机制。



这套智能化系统是今年3月22开始在机场投入使用的,“人防+技防”的双重保险,使每一位入境人员在经历多个部门联防联控,数次交接和转运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信息偏差,将所有入境人员严格控制在闭环管理中。


彭靖:对我们现在上海来讲,我觉得最大的风险是境外输入。我们现在进入的境外来的确诊病人,81%是入关的时候就发现了。还有剩下的是在他14天隔离期间发现的,再出来的时候基本上我们没有再发现病人。如果一旦有遗漏的,出现症状我们的整个检测系统是非常敏感的,处置系统也是非常敏感的。


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 打造“医疗救治闭环”


要让疫情监控做到快速有效,早发预警是关键。上海在全市16个区,选取了117家硬件设施达标的医疗机构开设发热门诊,担任感知疫情的“前哨”,随后卫生系统将触角下沉,在具备条件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建发热哨点诊室,作为“前哨的前哨”。



张文宏:这套系统事实上大家只是看到你追上去,事实上没有看到,还要跑到更加前面,就是说你的一个反应是不是够灵敏,就是你的出发点是不是更灵敏,发热门诊和哨点门诊这样一个防护的网,那就意味着每一个区域出来,大家都找得到。第二点不断的对市民进行教育,就是说你有发烧,你要去发热门诊,那么这样的话我可以保证我的触发时间就很早。发现越早我们就越主动。


这次浦东新增的8例本土病例中,有三例都是通过基层发热门诊预警,得以在第一时间确诊,这成为迅速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并实施后续精准防控的前提和基础。



邬惊雷:我们这个监测预警这个触角,他应该不是一个传统的流行病学,传染病申报的这样一个概念,因为传统的传染病的申报,这个人的诊断已经非常明确,然后我报告。但是恰恰像当年的SARS也好,和这次的新冠肺炎也好,他一开始是一个不明原因的。大家一定注意到这个名词,是不明原因的这样一个肺炎,那么对这样一些情况的监测预警,就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很早就提出发热门诊不是一个简单的门诊,你应该是用单独的隔离的场所。



位于浦东新区的周浦医院是一家三级乙等医院,也是上海首批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年初上海市卫建委下发了发热门诊的建设标准中,对发热门诊面积、床位数、人员配备等细节做了量化规定。为了满足这些条件,周浦医院将感染楼紧急改建成了发热门诊。



上海市周浦医院院长 李明:大家看到的现在搭的这个棚子,已经是二期的优化了。在1月19号我们当时用防雨布搭的,现在我们改造成这样了,分区的。我们现在成人跟儿童是分开的。发热、咳嗽等症状,会到这边来看,以及我们门诊区域,发现有发热的,也会有专人引导到这个区域。


发热门诊作为上海市甄别和诊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首道关口,有着严格的就医流程和管理规范。上海市卫健委要求患者进入发热门诊后可以做到“六不出门”,也就是将“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输液”这六大关键环节全部在这一个独立区域内“闭环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内感染机率。


为了保障医护人员安全,规定发热门诊必须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来布局,将患者和医护人员通道分开,同时要求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在发热门诊工作时,必须做到二级以上防护。记者跟随李院长做好防护后,从医护人员专用通道进入到发热门诊内部。



在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中,影像学检查是重要手段之一,但起初绝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发热门诊并没有配备专用CT设备,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前往急诊乃至门诊接受CT检查,存在与其他普通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交叉感染的巨大风险。



据上海卫健委统计,截至今年11月上海全市确诊病例中超过60%的患者是经发热门诊排查出来的。


张文宏:最早专家组提出来就是我们当时在第一波针对武汉疫情的时候,大家最大的一个策略,事实上就是迅速的发现病人,所以我们当时觉得上海如果只有两三百家的发热门诊可能是不够的,应该迅速的增加哨点门诊的网络。我们所有的哨点门诊事实上也是一个什么呢?也是一个社区的服务中心,会给他初步的对证处理,他某种意义上跟发热门诊是一样的,只不过里面不具备就是一些抢救的措施什么,没有发热门诊好。



很快上海市卫健委便听取专家组意见,自3月份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建成200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浦东新区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哨点诊室就是当时创建的。



上海市卫健委希望发热哨点诊室,能从社区这个源头开始把关,做好疫情防控。


12月5日凌晨,明天华城小区解除闭环管理,潇潇见到男友彭辉后,让他带自己去看看他在小区里的临时住处。


虽然被隔离在小区是个意外,但14天来,彭辉在这个原本陌生的环境中有了住所,有了邻里,有了朋友,还第一次当了志愿者。



李明:中高风险区核酸检测是阴性的病人,发生一些基础性疾病到医院来进行诊治,可以在这个区域,放到缓冲病房单人单间。


记者:现在咱们病房里有几位住院的病人。


李明:目前有四位病人,其实昨天最高是九位,四个产妇,宫外孕的,然后还有这个支架急诊手术的,还有胸闷的,还有我们阑尾炎。



在另一间病房我们也见到了突发阑尾炎的患者,她虽然人没在小区,但每天通过手机时刻关注着小区里的动态。


患者:我觉得我们小区还是非常团结的,至少里面的居民大家心态都挺好的,有时候还在调侃说外面的人觉得挺恐慌的,我们在里面反而觉得很有趣很悠闲,该钓鱼的钓鱼,该喂猫的喂猫,该遛狗的遛狗。大家都戴好口罩了,就是小孩有时候在家待不住也要到下面去玩一玩。



张文宏:他们在里面发生很多暖心的事情,还有一些老师会把人家的孩子不能去上课的进行补课等等。其实我觉得一点不奇怪,中国几千年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邻里关系只不过现在大城市之间大家越来越隔离了,互相之间不来往了。但是这一次疫情使得这些人就必须给我在里面待14天,在里面一下子我们曾经的那种内在的这种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邻里之间互助,互相帮忙,未免的人帮助里面的人,你就会觉得非常暖心。很多人都奇怪,中国的疫情为什么会控制住,实际上中国的民众是特别互相之间会唤醒这种集体主义精神。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