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7″

视频 | 读懂二十大⑤|以“三个第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时讯

上观新闻

2023-01-19 20:03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宣示了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思想汇”栏目联合推出“读懂二十大”系列理论短视频,邀请权威专家,带领大家系统解读、深入分析这一纲领性文献。今天播出第五集《以“三个第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主讲嘉宾:陈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且用“三个第一”对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性作了概括。


陈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多元主体协同、各类要素整合、各种能力集成,以及多重机制联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新的概括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首先,在“第一生产力”形成和“第一动力”转化过程中,“第一资源”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其次,“第一资源”的培育和成长,必须嵌入“第一生产力”形成和“第一动力”转化的过程。第三,“第一生产力”和“第一动力”只有通过“第一资源”的起承转合,才能在高水平互动中不断推升彼此能级。第四,“第一生产力”的供给质量、“第一资源”的保障能力,决定了“第一动力”的转化效率和能级高低。


主持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强化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有效供给?


陈强:一要加快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在重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行超前布局,开展策源性、战略性和储备性研究。


二要加快打造能够应对多任务情境的战略科技力量。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锻造“撒手锏”,加快颠覆性技术研发。


三要探索构建更加自主、协同、开放的新型举国体制。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要加强区域创新协同。在使命和愿景层面引发共鸣,进而达成行动层面的共识,再到责任共担和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科创共同体的共建和共治。


五要坚持科技创新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依托大科学设施,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引天下英才。聚焦基础前沿和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重大问题,设立开放式科研基金,汇聚全球智力资源。


主持人: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如何持续增强“第一资源”的保障能力?


陈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科创人才。目前人才培养存在响应滞后、对焦不准、结构失衡、质量不高、效率偏低等问题,亟待系统施策。


二十大报告创新性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首先,进一步完善人才供给的顶层设计,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对于人才的复杂性需求。其次,加强对人才成长的规律性认识。进行合理的政策设计及制度安排,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撑。第三,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助推人才成长。


主持人:我们如何加快提升“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转化效率?

 

陈强:一要引导资本赋能。加强政策引导和调控,营造有利于风险资本发展的社会环境。发挥国资创投在新兴技术领域投资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二要强化服务赋能。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加快功能性资源集聚,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三要促进平台赋能。加快开放基础性科研平台。同时布局建设一批开源开放创新平台,激活社会创新力量。


四要推动数据赋能。探索数据归集、开发利用及共享的服务机制和规则体系,打造“数字引擎”,助推数字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五要实现场景赋能。聚焦社会发展需求,建构和开放更为丰富的社会应用场景,促进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的互动。


六要探索治理赋能。提升政府制度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开展科技伦理治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