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这些用词竟是错的!业界泰斗:非遗名词审定正当其时
艺见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雷小雪 王珏
2023-04-17 16:43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如何定名、释义?4月15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上海大学召开工作会议, 40余名专家学者对各分委会非遗收词的工作进展与问题展开讨论。
提到非遗,我们时常觉得它离我们有一定的历史距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全国非遗名词委顾问刘魁立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它无处不在,甚至比物质文化更为重要。他强调,近年来我们对考古、文物关注颇多,但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够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全国非遗名词委顾问刘魁立
刘魁立对看看新闻记者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它变得更加综合、更加宏阔地来认识我们自己的生活,严格地说它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共同语言,需要一个民族共识,大家能够有向心力,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靠的是生活方式和我们彼此之间的价值观,而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我们看见月亮和外国人看见月亮情况完全不同,我们看见月亮觉得是团圆,我们会想起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情感的大熔炉,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具有地方性或者口语化,如何使标准用语和用词规范更具有科学性,是目前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的工作。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国非遗名词委副主任潘鲁生(右)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型的学科,其门类相对宽泛,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的用语不一样,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很多误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国非遗名词委副主任潘鲁生表示。
目前不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出现错误的说法,例如“非遗文化”这一词,因非遗概念本身就包含文化,在正式文件和报道里,都不用“非遗文化”。但在很多地方活动和宣传中,“体验非遗文化”“发展非遗文化”等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同时,像“原生态”这样的词汇如今也因为否定了非遗的活态特征,阻碍非遗的良性发展,在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决议规定禁用或慎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全国非遗名词委顾问刘魁立表示:“一旦说到‘原生态’,马上就把它曾经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它的状态、性质、作用、价值判断作为我们关注对象,但实际上,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生命历程,我们就抛在一边了。所以类似这样的话似乎懂,彼此也了解,但是语言就不通了。”
潘鲁生表示:“学术名词不规范,或者内涵价值跑偏了,容易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规划中走偏道。所以我们要制定标准,没有约定俗成的,我们要把它约定俗成,如果是不规范的,要把它规范,一个词大家共识度非常高,也便于传播。”
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左)
对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的审定过程,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介绍,“从定名到释义,要遵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在定义阶段编写完成后,我们需要专家集体讨论,往往一个专有名词,它的定义要讨论一天到两天的时间。这些名词审定公布完成以后,一定要在各行各业遵照使用,比如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教育教学,新闻出版有严格规定,它是一个国家规范。”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的审定工作正当其时,未来也将越发成熟和完善。名词的审定,名词的标准化,将标志着一个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制定非遗名词审定,变成一个国家标准,是全民的意志,也是科学成果的体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雷小雪 王珏 摄像:徐玮 剪辑:王珏 实习生:孙安妮 编审:王琳琳 邢维 李姬芸)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