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华裔少年在美国国会山为世界“舞”出中华传统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悦 王涛峰 陈之瑜
2023-09-05 18:03
在这里,一群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孩子正在跳竹竿舞。
竹竿舞历史悠久,早在宋朝时代就有关于竹竿舞的记载。最早生活在中国海南岛五指山地区的黎族舞蹈,起源于黎族古老的祭祀风俗——跳柴。每当逢年过节庆祝丰收时,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敲起欢乐鼓,跳起竹竿舞,祭祀祖宗神灵,祈福来年顺利。
这些跳舞的孩子都是“载道”网站的小记者。“载道”两位华裔中学生贾盈盈和王瑞思于2021年9月创办的。她们看到小伙伴们因为缺少语言环境,很难坚持学中文,学了中文也不用,就自发创办这个网站,英文名是thez.us, 中文名字“载道”来自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句话:文以载道。她们希望小伙伴们在这个网站上学汉语,晒作文,以文会友,记录和交流着华裔Z世代的生活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两年过去了,“载道”网站已发布100多位同学的300多篇中文习作。
大家都知道,学语言离不开学文化。为让小伙伴们更多接触了解中华文化,“载道”网站组织多种线下活动,比如冬季为华裔老人制作新春贺卡;春节到老人院举办慰问演出,和华裔老人互动;还有春季的笔会,暑假参观中国博物馆等等。小伙伴们参加了活动,有话可说,慢慢就不讨厌中文写作了,写出的文章也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
这次“载道”网站挑起“竹竿舞团”的大梁,让我们从他们的作文里,看看他们是怎样理解这次中华文化节,怎样讲述他们练竹竿舞的故事吧。
首先,“载道”网站为什么会组织大家跳竹竿舞呢?
七月底,当贾盈盈和王瑞思听说中国文化节还缺个竹竿舞,立刻意识到“这是我们的活动!”
贾盈盈说:“因为文化是语言的很大一部分,我们一直在寻找让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让美国社会了解竹竿舞这个古老又少为人知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她们马上联系组委会,主动请缨。组委会喜出望外,这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啊!
这时,离9月2日的中国文化节,只有40天。
“载道”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上哪儿找那么多的长竹竿?
贾盈盈说:“我们从网上订购了竹竿,但又短又脆弱;从中国运又困难重重。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我们需要尽快开始训练以适应每个人的日程安排。我和妈妈打起了自家后院的小竹林的主意。我们叫来家长和小伙伴们帮忙,家长们帮助锯下竹竿,我们把枝杈剪掉弄平,然后放在阳光下晒干,以获得更清脆的声音和更坚固的材料。”
接着,贾盈盈和妈妈又在大华府社团的帮助下,找到3面大鼓和6面小鼓,用车拉回来放在车库里。
道具有了,再来应对第二个挑战:如何在40天内,把“载道”小伙伴从竹竿舞“小白”变成国会山前的表演者呢?
竹竿舞看起来很复杂,而美国高中生暑假暑假超级忙,各种实习、打工、度假,人都很难凑齐。贾盈盈和王瑞思绞尽脑汁,协调好大家的档期,又请来大华府著名的民族舞老师晋玲做指导。
行家出手,果然不同反响。晋玲老师将看似很复杂的竹竿舞分解成六套舞步。“载道”小记者孙嘉融说:“老师把我们分成两组,男生要随着节奏拍击竹杆,女生要在竹竿的开合之间完成各种舞蹈组合。学习所有的动作,并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练习真的很有趣!但是,一开始练习竹竿舞有些困难。节奏很容易跳错,而且会有各种变化,一不小心就会夹脚。配上音乐就更加容易手忙脚乱!但是大家不断练习,配合得越来越好,最后终于顺利完成了舞蹈。太开心,太有成就感啦!”
接下来的几周,孩子们夏练三伏。几次排练后,终于渐入佳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什么?
“载道”小记者沈子越写道:“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午后,被数不胜数的蚊子包围着,坐在炙手可热的沥青地上,大汗淋漓,但这些辛苦的付出都没有白费。”“长长的竹竿随着音乐在地上敲动着,感觉不像是我们的手在敲打这些竹竿,而是它们仿佛有灵性似地在带领着我们上下翻舞。女生们轻巧灵活地跳过竹竿,每一轮动作都有变化,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竹竿的摆放也不时改变,有时是田字形,有时是米字形,有时又回到最初的井字形。当大家非常熟练以后,跟对节奏没有失误,欢快的音乐声和竹竿的律动声带领着大家,手、脚、全身心都沉浸在音乐里,整个舞蹈极其壮观和秀丽。”
后来,有家长特地从中国买来民族服装。女生们穿上裙子,戴上手铃,跳得更欢啦!
小记者沈安琪感叹:“掌握舞步、节奏感和跳舞者之间的友情所带来的纯粹乐趣,使中国竹竿舞成为令人难忘和愉快的文化和团结庆典。”
这个暑假的尾巴,这些华裔孩子40天解锁古老的“东方健美操”。他们一边参与,一边记录;一边习得,一边传播。中华文明的种子已然播撒心田,何愁来日不枝繁叶茂?
“载道”网站不仅邀请大家一起跳起来,还邀请大家一起写起来!他们承办了“中国文化节首届青少年作文大赛”,欢迎大家文化节分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