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东西部协作,让“高原之舟”成“致富之宝”
看呀STV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陆熠 通讯员 陈建军
2024-06-29 16:59
6月28日在青海果洛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葱茏的阿尼玛卿山下,夏日的冬格措纳湖畔,伴随着悠长的牧歌,40余位藏族模特踩着金黄的牧草缓缓走来,上百件以牦牛绒为核心材质织就的制作精良的服饰,在他们身上就演绎着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对接上海企业将“高原之舟”牦牛变成藏民“致富之宝”的故事。
上海和果洛相距2700公里,对口支援14年来,上海援青干部被果洛人民亲切地唤作“上海青”。在果洛7.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援青干部抓产业、促民生、育人才,让果洛20多万群众感受到了“上海情”。2023年底,又一家来自上海的企业在上海第五批援青干部的协调下带着世界顶级的纺织工艺来到了果洛,帮助当地藏民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成果。
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果洛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赵勇向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介绍时表示,整个青海目前有90多万头牦牛,在以往的产业主要是集中在牦牛肉,而对牦牛绒这块很少涉及,在调研的过程中也是发现青海牦牛绒的品质非常高,那怎么将它从产品变为商品,进而让牧民从这个产业当中增收致富,是第五批上海援青干部来了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找相应的关联企业,最终找到了上海沙涓这家企业,而这家企业此前就有对西藏氆氇工艺的 复兴和精准帮扶的成功探索,通过与上海沙涓合作的这场秀也是想提升果洛牦牛绒的知名度,将牦牛绒的产业带起来。
说到牦牛绒,就不得不提原来青海牧民对于牦牛绒的利用程度,在当地,牦牛是藏区离不开的“高原之舟”。在往常,6月份牦牛脱毛的季节,牧民往往会将混杂着牛毛和牛绒的一堆收集起来,一头大牦牛大概可以出产一斤的毛料,因为原始的纺织技术,牧民往往只能在其中的牛毛上做文章,编织物非常地粗糙,基本只能用于制作当地的黑帐篷,而牛绒因为延展性不强再加上纺织技术的原因往往就会被牧民舍弃。即使将收集起来的毛料卖钱,一斤在近两年行情好的时候才30块钱。
光卖牦牛毛挣不上什么钱,那么编织呢?位于果洛玛沁县的大武镇久美家园,2017-18年,玛沁县7个乡镇21个村的6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搬迁入住于此,在一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家中,记者见到了正在使用传统编制法补贴家用的64岁女主人加保,她使用的材料大部分就是牦牛毛,她告诉记者她编织的东西一年给全家也就带来2000元左右的补贴。
而上海沙涓创始人郭秀玲在和上海援青干部对接之后也是立即赴青开始了调研和探索,有了此前西藏氆氇工艺复兴和精准帮扶的成功探索,郭秀玲认为,如果牦牛绒能被当地牧民,按照上海企业的标准做到细心筛选,并进入到沙涓特定的“制造旅程”,成为引领时尚的艺术品,那么牦牛绒附加值将大为提升,而这些采收的利润直接回馈给牧民,再开办手工作坊,让藏族阿佳们参加编织培训,实现家门口就业,那么当地牦牛绒产业就会很快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
随后说干就干2024年5月中下旬,青海果洛玛沁和玛多两地的牦牛绒工匠分批被选派到上海沙涓氆氇研发中心工坊参观学习,从组装、穿经、绕线、接触氆氇纺织机器开始,开启牦牛绒创新之路。
这其中负责大武镇久美家园易地搬迁安置点工作的玛沁县驻村干部岗日就是其中一员,原本作为领队只需要翻译的他,见到了氆氇编织的技术,就被深深的吸引起来了,他表示,自己也是党员,平时只是看着大家学,自己每天只是看着帮忙翻译翻译也不对,就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学,而且作为领队一定要学好,学下来发现这些和牧民群众传统编织技术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自己也越来越感兴趣,最终岗日不仅是这批学员里唯一的男学员,还是学得最好的一个。
今年6月,沙涓在久美家园开设了其在藏区的第五个纺织工坊,采用统一下订单,统一提供原材料的方式,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创业机会。首批即将签订的订单价值5万元,平摊到现有织工手里,每人就有5000元的收益。
同样去学习的久美家园居民闹增拉毛在学完之后就辞去了自己原本在中国移动月薪2000的稳定工作,她说:“家里看老人看孩子,找长期的工作不能回家就比较麻烦,这个比较好,家里有事可以回家,忙完再回来编。”
学成归来的岗日大叔也告诉记者,如何带领安置点居民从脱贫到致富,曾经一直是自己在思考的的课题,在去完上海的工厂后,他的课题有望得到解决。他表示,以前都是做一些简单的放牧工具和黑帐篷,卖出去的很少,而根据新学到的技术,就可以做更多升级版的东西,做出来的织物都是罕见没见过的,当地政府也要求学成归来的他们慢慢地带出新学员,让玛沁县的牧民群众一家有一个纺织机,这个对牧民群众尤其是搬迁过来的这些妇女,在就业上面的帮助特别大,未来真正的可以将“高原之舟”牦牛变为大家的“致富之宝”。
而在了解到新的编织技术的加保阿姨却表示了惋惜,她表示自己很想学习新的技术,但我年纪大了,怕学不会,但会让家里的年轻孩子去学,能多增加一份收入,她说:“她有三个女儿 他们都会基本的手工 她的想法 就是孩子们将要来学咱们的编织技术 学会了以后有更多的就业渠道和补贴。”
在加保阿姨家,记者还看到了她家当年脱贫攻坚建档立卡户留下来的档案袋,里面放着小孩子的作业,岗日大叔也介绍,这里很多家也都保留着当时的档案袋留作纪念,时时刻刻激励自己。
记者了解到,青海牦牛的储量占全国的38%左右,牦牛绒的产量占到32%左右。上海企业不仅传授纺织技术,还已经和当地牧民完成约定,不仅免费提供牧民绒毛筛选技术还统一收购所有牦牛绒,这些牦牛绒在沙绢的工厂中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变为原材料再直接给到牧民编织,完成了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固链、强链。
而此次举办这场黄河之源·果洛牦牛绒生态时装秀也是一场具有非常好的标杆示范效应,将果洛牦牛绒制品的名声打出去,中国服装协会论坛秘书长陈虎在看完这场秀之后表示,今天秀上面的所有服饰,原材料皆来自于青海果洛州玛多县的藏牦牛绒,这场秀回到了它的家乡,让世界更多地了解玛多县、了解果洛州、了解青海、了解我们的藏牦牛绒,了解中国品牌,这是我们中国品牌很自信、自豪地向世界一种做得当代设计的表达。
上海援青干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王启洋也在采访时说:“通过这场秀能够把上海的时尚元素和当地的极度漂亮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它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我相信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碰撞,通过这种碰撞能够把这里的商业、旅游都传播出去。”
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果洛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赵勇也表示,很高兴的我们找到了上海沙涓这家企业,目前在做的除了这个织工的培养以外很重要一个就是品牌的宣传,怎么把那个沙涓跟牦牛绒能够结合在一起,能够让果洛的牦牛绒更好的走向世界。
果洛牦牛产业的华丽转身让我们看到,通过东西部协作,让“高原之舟”成为“致富之宝”。而此次上海企业的产业援青,也仅仅只是上海援青的一个缩影,相信未来有了更多上海企业的加入,青海的居民们都能实现增收走上致富之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将在果洛这里长盛不衰。
编辑: | 陆熠 |
责编: | 徐笑燕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