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网红医生短视频“看诊” 是医者仁心还是追逐流量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彭晓燕 游玮 阮丽
2024-06-12 16:39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多名网红医生通过自媒体发布视频或文章,讲述了其在下班后,为患者加号看病的经过引发关注。有医生发布视频称:“患者从远方来,不会预约、也不会挂号,虽然下班了,但只能接着为患者加号看病。”还有医生说:“如果医生的心都黑了,这世界还会有白吗?”这些话听起来掷地有声、颇为感人。
不过有人发现:同样的台词、同样的情节,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不同地方的“网红医生”身上。仅仅一个“下班后为患者加号看病”的情节,就被用了不知道多少次,视频的编排、剪辑的方式也大同小异,几乎遵循同一套模版。而相关视频及文章,并没有标注内容为演绎或虚构的提示。对此有网友就质疑,这些高度相似的情节疑为摆拍。针对争议,一名涉事医生承认,这些内容都是其宣传团队添油加醋的作品,拍摄时他只是照着稿子念一遍。
医生作为医疗科普的主力军,在短视频平台编造、传播虚假内容,会有怎样的危害,是否会影响病人就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今天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采访时表示,雷同文案在自媒体平台上并不少见。“给患者加号”这样的故事被大量复制,主要是为了博取网络流量。同时,这类短视频的走红,也反映了患者在求医问诊过程中的一种结构性情感需求。现在很多患者发现去医院诊疗,医生在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同时会引导患者到自己线上的科普平台,也就是医生开设的自媒体平台,医生希望在短期内营造自己的人设快速涨粉,为后期自己平台变现或者在线提供医疗服务做准备。我们网民看到类似的帐号,首先看是否有实名认证,帐号所发布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可以对内容进行检索,如果发现同一类帐号内容雷同,尤其是一些剧本看似暖心,但实际是利用虚假的故事蒙骗公众的,网民可以进行举报。
那么,如此雷同的故事,都是真实出现在这么多医生的经历之中吗?对此,有业内专家表示,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不约而同用同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概率,那就更低了。专家认为,之所以在网红医生自媒体平台上会出现雷同的故事情节,这背后其实是为了追逐流量,最终实现变现。
近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制定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者扶持计划,这也让一些网红孵化机构(MCN)盯上了医护人员,将医生当成“流量密码”。MCN机构类似于明星经纪人,就像一个中间站,一端链接这网红,一端链接着平台,还有一端链接着有/带货、需要代运营的公司。此外,MCN机构有专人为这些网红医生提供内容策划、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服务,以实现网红孵化、IP衍生、流量变现等目的。
针对原本治病救人的医生沦为网红孵化机构流水线摆拍上的螺丝钉现象,有关部门一直在加强监管。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违规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广告,以及散播涉医谣言等违法违规行为。
医务工作人员,如何不沦为工具人摆拍。对于虚假摆拍这类行为,如何加大监管力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表示,医生跨界当主播现身说法,进行医学知识科普宣传等等,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让医学专业知识不再晦涩难懂,不仅有助于提升广大公众的健康素养,还有利于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但医院对于医生的自媒体帐号要加强管理,对于实名用单位身份所进行认证的账号,在医院内应该做报备,避免医护人员有违规直播带货、摆拍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在张志安看来,除了医院要加强对医生自媒体帐号的监管,医生更应该承担起传播真实信息的责任,能够自觉规避虚假的、有误导性的信息,对造假团队提供的摆拍假剧本要懂得说不。医疗科普自媒体只有专注于医学知识科普宣传,才会赢得网民的这种口碑,得到真正的认可。同时,张志安还表示,很多雷同的视频、图文出现在社交平台上,按照现在社交平台的算法和技术应该不难发现,网络平台则要加强对平台内容的审核,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社交平台应及时予以处罚。网红孵化机构也要避免走虚假摆拍的捷径。监管部门则要加强对虚假摆拍的监管力度,对造谣、传谣造成严重影响者,要依法依规进行惩治,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编辑: | 游玮 阮丽 |
责编: | 彭晓燕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