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0″
新闻放大镜

视频 | 暑期名校游预约火爆 校园开放如何“去景点化”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金梅 陈昱卉 翟静

2024-07-23 15:15

暑期即将过半,各大高校参观热潮高居不下,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往来于各大高校尤其是名校之间,感受学校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不过,随着游客数量暴增,校园内人满为患,环境卫生、用餐秩序等面临挑战,不少在校师生也忍不住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记者在复旦大学观察发现,由于暑期参观无需预约,随着游客的蜂拥而来,校园内原本宁静有序的氛围逐渐被打破。食堂内,在仅供师生使用的时段内,游客却大排长龙、随意落座甚至占座,还有一些儿童奔跑嬉戏。在增加保洁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影响了不少师生就餐。



虽然是暑期,校内仍有部分教学活动在正常进行。但有些游客对树在部分教学楼门口的“谢绝参观”提示牌熟视无睹,擅自进入楼内徘徊。还有研学团的组织者或导游通过大喇叭进行讲解,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


多重困扰之下,复旦大学目前已启动动态限流的措施,将根据校园内游客数量动态调整入园措施。



类似的困扰,不少高校都感同身受,也都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清华大学今年就特别明确,由于进校名额有限,一些游学项目呈现出不少乱象,因此,谢绝商业机构组织人员到校内开展“一日游”活动。此外,据网友反映,安徽大学龙河校区谢绝校外人士进校。安大官方对他的回复是:由于校园面积小、校内资源缺乏、校内基础设施尚不充足,目前无法完全对外开放。如有外来人员需办理公事,可通过对接单位预约申请。


事实上,“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这一话题多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有舆论认为,大学是宝贵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独特作用,更好地回馈社会和纳税人;有网友觉得大学毕竟是国家建设的,有服务公众的义务,封闭不利于知识传播和资源共享。还有媒体人提出,可以把校园当公园,两者的共同点都是风景优美,能为人带来美的享受。


其实,对部分大学而言,其校园早已部分开放。在寒暑假期间,一些知名高校允许游客及各类研学团队,经预约由指定校门进出参观;有的高校内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设施,节假日也对社会开放。但是正如刚刚的片子中所看到的,完全开放以后,大量游客进入校园,也带来了校园秩序混乱、安全隐患增多、管理成本提高等问题。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曾就相关问题进行答复时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



那么,怎么处理好这个平衡?大学是否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开放校园?对于游客来说,开放校园与旅游景区的边界又在哪里?


特约评论员谷松认为,现代大学不仅是学术机构,也是社会公器,它有公共资源属性,同时社会服务职责也不容忽视,更何况,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本就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在社会倡导开放普惠、公众呼唤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当下,更应当允许公众走进大学校园。但是考虑到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在开放与否、开放范围、规模、时间等问题上,大学应该有自主权。


谷松表示,此时讨论这个话题,本质上其实不是开放的问题,而是开放之后衍生出来的一些乱象该如何规范。大学校园不是旅游景区,不应该等同于旅游目的地打卡地。有些游客在教学区大声喧哗,破坏校内的景观,还有一些机构推出了盈利性的这种商业服务,都是要杜绝和规范的。家长喜欢带孩子到名校参观,是一种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渴望文化熏陶、渴求思想碰撞,这些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参观大学并不能提高考试分数,这也是常识。因此,游览观光不能干扰大学的正常秩序,这是底线;大学良好的氛围不能被商业化,这是边界。开放要有度,要有人性化的规范和精细化的管理。比如说,可以通过控制参观人数,规定参观路线和范围等方式,努力实现参观活动与教学科研的相对隔离;还可以建立黑名单制度、组织志愿者导览讲解服务等。虽然这些措施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不只是为公众走进来提供了可能,更为大学生走出去创造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编辑: 陈昱卉 翟静
责编: 金梅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