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视频 | “高薪”招聘暗藏猫腻 网约车市场乱象如何治?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陆熠 陈昱卉 翟静

2024-06-22 09:12

近日,有求职者投诉称,在招聘网站上,被高薪、高福利/吸引来上海从事网约车工作,结果在缴纳了押金、管理费,开始跑上网约车之后却发现,现实和广告中的高薪相去甚远,如果想离开,甚至还得倒赔钱。


今年2月底,吕先生在招聘网站上看到某企业的网约车司机招聘广告,保底一万还能按周结算,优厚的待遇让吕先生果断从江西老家赶来上海入职。企业声称:“一天600元流水差不多8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



而去报到时,企业告知,要想跑车,需要先缴纳几千元的押金和服务管理费。同时还要求,吕先生必须每个月完成流水指标1万8千元,按30天来算的话,也就是每天至少要跑到600元。但开始接单以后,吕先生傻眼了。“一般的话要十四五个小时才能跑得到600元,我们吃饭都来不及吃,跑不到就说你违约,按一天398元算,还说要扣违约金。”


而当吕先生要对流水进行提现时,默认的收款方显示为公司,他连续跑了12天后,7786元的流水全部提现到了公司法人郑某的账户。但当他去公司要求结算提现时,又被告知他违约了,不仅押金不退,跑出来的流水也要用来缴纳违约金。随后,对方还表示可以让他转岗做人事,帮助公司继续招聘司机,来抵扣违约金。



吕先生的情况还不是个例,也有人有类似遭遇。杨先生和曹先生表示:“就是叫你先交10000元押金。”“每一个月要跑到650单,如果跑不到,他还要扣你1000元的违约金,最后跟他们算账的时候我竟然是倒贴钱的。”


实际上,根据上海的相关要求,非沪籍驾驶员不能申请本市网络预约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质。那么,企业是如何套路这些司机跑上网约车的呢?


记者以应聘为名,联系上了招聘吕先生的企业。对方表示,外地车、外地驾驶员,哪怕是有过违规记录的,他们都有办法帮忙注册,让驾驶员刷脸登陆平台、上路跑单。对方称:“比方说苏M的车也可以,公司帮你做账号,后台技术部门会收一个账号费用。”“可以用别的帐号或者用公司帐号,给那些有案底的人跑车,因为有案底的是注册不了账号的。”



类似的网约车高薪招聘“陷阱”并不少见。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不少网友反映应聘网约车司机时遭遇陷阱,涉及“租车公司以高薪职位诱导求职者高价租车”、“应聘网约车司机被贷款买车”等。



基于网约车市场的不断发展,聚合打车平台剧增,然而,其参差不齐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也导致了行业乱象丛生。比如,低准入门槛加剧行业饱和、用“高薪”套路司机扣流水、层层抽佣、推出上班模式强制扣押金等。


而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挂靠在聚合平台下的部分平台租卖平台证是根源。业内人士表示,有不少小平台并不具备网约车运营牌照,但在利益驱使下,它们以几十万到上百万甚至千万不等的价格租赁或转卖网约车运营牌照,再通过聚合平台提供打车服务。


此前上海嘉定检察院发布过类似案例,某汽车租赁公司以高薪等内容吸引司机应聘,来侵吞他们的押金和流水费,被告最终因诈骗罪 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今年5月,成都某网约车公司因涉嫌合同诈骗,存在55起司机报警事件,被警方设立警示牌,提醒司机注意合同风险。



事实上,当前,全国网约车行业的从业者已不是一个小数字,部分地区的市场早已趋近饱和状态。


今年4月,深圳发布网约车行业运营动态与风险提示,表示深圳网约车市场已趋于饱和;重庆也发布了第一季度网约车投资经营风险提示,称车辆运力已远超实际需求。而在去年,三亚、珠海、济南、遂宁等城市就已先后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风险预警的通告。上海更是早在去年7月就已宣布,暂停受理办理网约车运输证相关业务。


记者了解到,上当受骗的司机不少都来自外地。但根据2016年出台的《上海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若干规定》,非沪籍驾驶员不能申请本市网络预约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质。而去年6月,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约车平台企业经营行为的通知》里也明确要求不得新增未取得许可资质的人员从事网约车运营。



网约车平台在明知运力饱和,且有相关规定不再派发网约车运输证的前提下,仍然允许相关企业以这种方式运营,对于这些涉嫌违法的行为到底该如何约束?上海市政协委员、律师张玉霞表示,用高薪、包路费、包住宿为诱饵,吸引一些外地司机加入网约车行业是比较常见的套路,相关企业和司机甚至没有正规的劳动关系。而企业作为劳动单位向员工发放工资,本来是法定义务且是强制性义务,如果企业层层“抽佣”,或以租赁为由收取高额押金或服务费,这些行为都涉嫌违法。


张玉霞说,网约车平台应当承担起平台管理者、监督者的角色。对于行业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去反映,保障各方的权利,去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比如,网约车平台应加大对汽车租赁企业的监管审核,如果排查当中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根据相关规定予以清退。监管部门和相关聚合网约车平台要拿出更具针对性的规范举措,为网约车司机“扫雷”,引导行业有序运行。张玉霞同时提醒,网约车驾驶员应仔细查看合同条款,谨慎签约,谨防自己上当受骗。

编辑: 陈昱卉 翟静
责编: 李丹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