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撕开“零食”的包装 打破你的既定思维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2016-07-31 10:38

记不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总会被要求概括中心思想。长大以后,看个艺术作品,也总会习惯性地问上一句这是要表达什么主题。我们总是被“主题”缠绊,思索得快乐全无。这一次,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馆长龚彦策划推出了一个“零食”艺术展,没有主题,“不被要求”,天马行空。


【视频】“零食”艺术展开幕式


“艺术是零食,生活是正餐”,这是写在“零食”展览前言里的第一句。龚彦策划的这个展览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观展习惯,打破了人们的既定思维。像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样的艺术机构中,一般呈现的是学术展览。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去深究这个展览的主题是什么,它梳理了怎样的学术脉络,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或学术问题。然而,龚彦说:“现在许多的展览仅仅是呈现问题,但是也掩盖了问题;一个展览如果成为了问题的安身之所,会是一件无趣的事情。”


【视频】“零食”艺术展:打字员


“零食”展恰恰能让每个人在这里找到自己觉得有趣的点。龚彦集结了39位/组国内外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甚至无法被归类,他们在多种媒介间自由穿行,用造型、结构、色彩制造“杂音”,扰乱并刺激着我们的体感神经,唤醒我们对于快乐的渴望与记忆。


【视频】“零食”艺术展:《薯条宇宙》


你有见过艺术家在展览现场亲自为大家炸薯条吗?这是比利时艺术家让·布夸的作品《薯条宇宙》,也是开幕现场人气最旺的地方。参观者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食客,以“艺术”的名义炸出来的薯条在这里成了网红。临时搭建的“快餐车”前排起了长队。而让·布夸系着围裙,认真地炸着薯条,当他递给顾客的时候还问询问一句:“你想要蛋黄酱还是番茄酱?”


如果你一定要在这个展览的里找到和“零食”有关的作品,《薯条宇宙》或许是最贴近展名的一个。你若是冲着“零食”来的,估计你得失望了。“零食”其实是龚彦参与编辑创作的杂志《艺术世界》的别册名字。在龚彦看来,《零食》对于传统的专业杂志来说,就像一种“杂音”,一种艺术的“零食”,是艺术家在专业之外对朋友、对艺术与生活的思考和怀疑。而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大部分正是《零食》的杂志合作者。在龚彦口中是“直接的、直觉的、幽默的、怀疑的,也是勇敢的、独立的”一群人。


这不是教堂复制品

或许是因为与杂志有关,不见“零食”,却见许多以纸质为媒介的艺术作品。来自德国的Boris Hoppek在展厅里用搭建了一座粉色的教堂。这是一座真正的教堂,你甚至可以脱了鞋走进去参观一番教堂内部的手绘。但是,当被告知这是一座用瓦楞纸搭建的教堂时,千万别惊讶。在展览的最后一天,这座教堂将在一场玩乐性的公开“暴力行为”中被拆毁。


【视频】“零食”艺术展:移动图书馆


中国艺术家唐彦带来了一本巨大的图书《少年·爱·科学》,由两位可爱的“图书管理员”将它一页页翻阅给现场的观众。这是一个名为“移动图书馆”的项目,是对“浪漫的阅读”的探讨。用巨大的图书重拾那些已经丧失的触感体验纸张、嗅觉感受油墨的阅读体验。有意思的是“图书管理员”的衣服是特别设计的,也是呈现书籍本身,成为移动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作品呈现上抛开主题打破了既定思维就够了吗?精彩还在后面——展览结束处的“零食”“电铺”。现在特展很多,各种展览的最后一定会设有衍生产品区域,这也是展览盈利的关键部分。而对于传统的、学术性的、在诸如PSA这样的艺术机构展出的展览来说,衍生产品却是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说它尴尬,是因为很多学术性的展览不屑做衍生产品;即便想做,也不知道如何开发艺术衍生品。最常见的就是出售相关画册和明信片。而“电铺”是PSA的艺术商店,一致致力于让艺术家的原创作品能够用更多元的方式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艺术的衍生品的巧妙设计也能够用更加亲近的方式让艺术走进生活,适宜的价格也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能够接受,更广泛的扩大艺术家的影响力。而这一次“电铺”特辟“零食”专区,更是一次大胆尝试,推出了脑洞大开的限量品。


海洋球

那个用瓦楞纸搭建教堂的艺术家设计了非常可爱的黑色笑脸“海洋球”,这是艺术家与世界最高权势代表开了个玩笑,让大家来玩一玩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头。对于艺术家而言,海洋球也代表了移民,移民这个群体在最近两年更是成为热点。他希望通过作品,让大家正视这个群体,而不是仇视或者忽视他们。Dick Ng是来自深圳的漫画家,其漫画作品多为短篇,风格荒诞、搞笑、无厘头。他首部漫画作品集《包罗万象》中的多件作品散落在展厅的各处。他的冷漫画作品《这不是相机啦!!》就印在桶包上,显得非常酷。


(编辑:王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