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迎高温 专家提醒警惕老年人“隐性中暑”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霍云
2017-07-13 15:58
昨日,上海首日入伏便迎来第一个38度高温橙色预警。随着高温天气的到来,“热”出病来的轻微中暑患者明显增多。
“这两天刚刚进入高温天气,医院还未出现高温中暑送急诊的情况。但根据我们近一周就诊的急诊病人来看,因高温引发的各种疾病的患者比例已经大大上升,基本占到我们总体急诊患者的一半以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白建文表示,接下来持续的高温天气将会持续影响就诊人数,按照往年经验,一般在入伏后的一周左右,高温患者的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医院门急诊量也会迎来高峰。白建文举例说,随着使用空调时间的延长,“空调病”引发的肩周炎、颈椎病以及反复出入冷热温差较大的室内外造成的感冒发烧也逐渐增多。
高温天气对体弱老年人的影响最为明显,白建文特别提醒,要注意老人可能会发生室内“隐性中暑”的情况,老人本身基础性疾病较多,在家里不愿意开空调,水喝的比较少,可能会出现脱水的现象,可称之为”隐性中暑”。隐性中暑要与感染性疾病相区别,中暑的病人体温偏高。对于一些长期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能在出现胸闷头晕等中暑症状时仍然习惯去心内、神内等专科就诊,如果专科医生没有及时对中暑进行处理,反而会延误病情。“专科医生专业知识太专,对于自己不常见的疾病没有经验,对于急诊中中暑的分级等知识没有了解,比如患者觉得胸闷,只知道做个心电图,做完发现没有大问题就不在意,耽误病情。或者病人肚子疼,外科医生只能想到是腹膜炎,但其实中暑的患者也可能肚子疼,出现肠痉挛的现象。专科医生知识面较窄,要增加这方面的意识,需要医院加强培训。”白建文特别提醒,夏季遇到病人身体不适,专科医生检查之后没有大问题,还应该通过询问病史来判断,看有无疑似中暑的可能,发现疑似中暑病人,应立即将病人送往急诊科,在急诊留院观察。
避免中暑最重要的是预防。家里有高龄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人,要帮助他控制室温,若是老人在房里不愿开空调,客厅的空调要打开;关注老人喝水量,在高温天气下的进水量要比平常多,多喝800ml-1000ml,可以小杯多次;观察老人一天的小便量,防止液体量不够,如果小便量减少,要注意隐性中暑;如果进水量较多,出汗也很多,钠丢失较多,可以适量喝些盐汽水,或者水里放少许盐进行补充,效果会比喝白开水更好一些。
针对高温天气,东方医院已经制定了“战高温”应急预案,除了保证相关科室的医护力量外,还增设财务挂号收费窗口、加强自助服务设备配备,并增加行政人员夜间支援临床,帮助维护门急诊就医秩序,确保有条不紊的应对高温酷暑。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霍云 通讯员:孙钰 周雪)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