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勇担新使命,奋楫再出发

解放日报 记者 朱珉迕 王志彦 谈燕

2018-11-04 07:39

2018年金秋,上海即将迎来一个特殊的日子。

就在明天,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拉开大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亲临上海,在这场由他本人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推动的盛会上,再一次宣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

一年前的金秋,上海也曾有过特别的一天。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一周,习近平总书记率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上海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在这个中国共产党人梦开始的地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誓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坚定信念。

在那之后,无数人涌向上海,涌向这座小小的石库门建筑。人们试图从风雨如磐的起点开始,探寻一个百年大党不断成功的奥秘;也希望借由一次次地回望初心、重温使命,来为更新更远的征程积蓄动力。

在那之后,对于上海来说,记着总书记的话语,不忘初心和使命,责任更显不同寻常。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这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期许的地方,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交予重托的地方,是人民赋予殷殷期待的地方,是为全国乃至全球亿万目光瞩目的地方。历史在这里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印记,新时代的新起点,期待这里的全新作为。

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五年向上海提出的要求。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年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被上海视作首要政治任务。

这一年间,这座城市“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时刻不忘初心,矢志永远奋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反复强调,上海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意志,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勇担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目标与使命】

一个时代赋予的新坐标


今年6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发布了决定召开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的消息。简短的文字中,许多人捕捉到一种特殊的讯号。

这次年中例行要召开的市委全会,开法有所创新,明确围绕一个专门主题来进行研究和部署。全会主要议程,就是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文件在市委全会上正式通过,“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成为上海的关键命题。

要跻身卓越城市之列,就必须提升能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规律。而此时的上海,考虑的并不只是自身短长。更深的追问是,身为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何以体现“中心城市”的担当?业已跻身全球城市行列,如何扮演“高端节点”的角色?

这是一座需要始终把自己放在全国大局、全球视野下思考的城市。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曾经明确指出,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10多年后,上海人反复品味这句话的深意。

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市委书记李强多次强调,上海从来不是靠“自娱自乐”发展的,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玩”,“玩”不出竞争力、“玩”不出大格局。在新时代,上海愈加需要考虑各项工作的“坐标”——在时空上,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力求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调配资源、向更大空间提供服务辐射;在内质上,要主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用更高站位倒逼自我提升。


这是身为“排头兵、先行者”的自觉担当,亦是一座中心城市的使命所在。

就在关于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文件公布前一个月,6月1日,上海同相邻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敲定了一桩大事——精心筹备了半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当天召开,会上拿出了一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一系列目标任务,宣告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入快车道。

此前,三省一市联合成立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已经在上海的一幢小楼里开始运转。解放日报记者探访这个办公室时曾发现,这里“不像传统的政府办公室,倒像一家准备IPO、热火朝天的创业公司”,工作人员常常忘了自己来自不同地方——他们自称是“新时代的长三角人”。

一座小楼里的热闹,折射的是一片大区域的热潮。

早些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一引领目标,并要求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其长”,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要多算综合账、长远账、国家账,在推动合作共赢中尽到上海义务”。6月的座谈会上,作为东道主的上海表态,“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服务’这两个字的文章。”

半年多前,“长三角”一词在上海不断走热时,这座城市就已明白,在一体化有关事项上积极带头、主动作为,是身为“龙头”责无旁贷之事。同时,上海的方方面面也要主动寻找对接点、着力点,在积极参与和支持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拓展空间,赢得机遇。

“服务”二字,是使命,是职责,更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由此再来理解上海提出的“四大品牌”,就更能读懂其间的内在逻辑。


去年底,上海市委明确提出,要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随后几个月,“四大品牌”的内涵和框架,在不断细化研究中逐渐清晰和深化。

这绝非一些琐碎事务的集成,也绝不是为日常工作戴一顶“帽子”,而是将国家战略具体化的抓手、将构筑战略优势的构想落地的梯子。而其中,打头的“上海服务”尤其耐人寻味。

今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针对“四大品牌”专门出台一个《实施意见》和四个《行动计划》,其中就明确,“上海服务”在其间居于“统领地位”,它不仅包括服务经济,更涵盖多领域全方位的服务,是中心城市的基础功能;它的主要目标,也是提高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度”。

显然,上海需要始终将自己置身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中去考虑问题,这是时代定下的基本坐标。

基于这样的坐标,上海的很多举措,都要体现不一样的担当。

【开放与改革】

一场没有“中场休息”接力赛


金秋时节,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正在上海加紧“播种”。仅仅10月19日一天,上海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和西门子医疗实验室诊断工厂两个“大手笔”工程就同时宣布开工,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

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投资者们依然对中国、对上海保持巨大热情,依然对中国改革开放前景抱有充分信心。

今年国庆前夕,陆家嘴金融城完成了新一轮景观灯光改造。入夜,这里灯似霓虹江似弓,仿佛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40年前,这里的不少地方还是阡陌纵横、芦苇摇曳的农田。28年前,随着开发开放一声号角,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地标。5年前,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又在这片热土诞生……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浦东明白,面对前人筚路蓝缕、艰辛求索而开创的大好局面,决不能坐享其成、贻误机遇,唯有以更大勇气、智慧和担当,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以开创新局面的实际行动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这不仅是一个区的意识,更是一座城的共识。

党的十九大刚闭幕时,习近平总书记就郑重宣告:中国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海对此的理解尤为直观——这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成长起来的城市。继续往前走,靠的仍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今年7月,上海出台《贯彻落实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之时,上海以“管用见效”为原则,推出100条务实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的扩大开放重大举措。

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曾收到了一封来自伦敦的邮件,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孟珂琳在信中称赞“100条”说,“这些行动表明,上海走在市场开放的最前沿”。这正印合了“100条”期望释放的强烈信号——“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机遇和挑战在变,但是,开放的立场不能变,开放的优势不能丢”。

而在特地为此召开的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大会上,市委主要领导明确表示,上海立志要拿出“海纳百川的胸怀、纵观全球的视野、洞察大势的敏锐”,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新一轮全面开放的新高地、服务“一带一路”的桥头堡、配置全球资源的亚太门户和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支撑。

这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襟怀,需要勇气,需要智慧,也必然伴随着更多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改革。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时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没有‘中场休息’的接力赛”。

上海的各级政府官员,如今乐于给自己贴上一个新标签:“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从去年年底开始流行的这个词,让许多人重新思考同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打交道的方式。

民营企业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上海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当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一些企业发展面临不同程度的瓶颈和困难时,拿什么让他们心无旁骛、安心发展,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反复思量的问题。

这一年来,许多企业家在家门口频频迎来政府官员的造访,后者请他们敞开心扉,直言困难,甚至向政府部门“吐槽”。就在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密集回应社会关切、多次明确表达支持民企发展的坚定决心;上海市领导也特地组织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并专程走访多家民企,坚定表明了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消除各种显性隐性门槛、做到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态度,明确传递了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心无旁骛蓬勃发展的信号。

当“店小二”,还有特别的学问。上海干部们如今对8个字深有体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政府对企业,服务要到位,却绝不能越位。这很考验政府的自身定位,而其后,有一场近乎革命性的观念再造、流程再造。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他还曾点名要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去年12月,上海高规格召开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上,就出台了一份详实的《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

不少媒体称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放大招”,而“大招”源自这座城市向自身的发问:10年、20年后,上海拿什么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答案之一,便是通过充足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刀刃向内的政府改革,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一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该放的权要放得更彻底,该管的要管得更科学、更到位、更高效,服务要更精准、更贴心”。以此为导向,上海在2018年春天正式提出,要在年内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级层面旋即组建成立上海大数据中心,整合全市政务数据,打破部门壁垒、消灭“信息烟囱”;曾经困扰不少企业和公众的一些行政审批繁文缛节,亦被要求大刀阔斧地压缩、削减。

这是软实力,更是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则需要勇气和魄力。不到一年时间,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就正式上线,全市1008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7%以上的审批及服务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几天前,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的全球排名从去年的第78位上升至第46位,跻身全球前50。而这个世所公认的指标体系,在中国选取京沪两座城市为样板,上海在其中的权重占到55%。

“成绩单”可谓喜人,但上海明白,改革并没有完成时。就在“一网通办”总门户上线当日,市领导仍叮嘱有关方面,要以流程优化再造为着力点,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推动数据整合共享。“应接入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要加快做到全部接入”——进一步的自我加压、自我革命,已然箭在弦上。

【创新与发展】

一轮转型带来的新“英雄观”


“一滴水从天而降,落入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这是上海浦东南汇新城城市肌理的规划创意,也是沪上著名景点——滴水湖的名称由来。

如今,滴水成湖,又有了新的内涵。就在几天前,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浦东新区滴水湖成功举办。37位获得诺贝尔奖及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国际知名学术奖项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和17位中国两院院士、18位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一起,共赴这场全球顶尖的原创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的智慧盛宴,一起向人类科技未来这个共同命题发问。

过去五年,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参加全国人代会上海代表团审议,必谈科技创新。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创中心,首先要立足科技前沿、形成创新高地。云集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力争为基础科研的“最先一公里”以及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创造最优环境,正是题中之义。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就明确告诉中外科学家,上海将进一步夯实基础支撑、加强创新布局、强化开放创新,主动“引才”,积极“引智”。“我们张开双臂,热忱欢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来上海讲学交流、开展科研活动,共同攻克事关人类前途命运、事关人民生活福祉的科技难题,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在许多领域,上海都有打造“高地”的雄心。一个多月前,借举办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机,上海正式提出,将依托科教资源、应用场景、海量数据、基础设施等优势,以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视野,聚焦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和人才集聚,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

这场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群英会”,收到了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的贺信。上海干部群众反复学习贺信,更深地领悟着这门技术之于未来的意义:人工智能已经在深刻改变世界,上海需要抓住这个“战略突破口”,主动求变应变,坚定信心决心,使之为发展全面赋能。

“未来已来!”的口号,一时间传遍申城。上海期待这样的论坛、展会能够汇聚“世界智慧”、贡献“上海方案”;更深一层的期待是,当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应当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并在全国带头探路闯关。

这也是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要义之一。城市兴起,在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城市衰落,在于核心竞争力的丧失;城市持久繁荣,在于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而没有一定的经济体量作支撑,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就是空话。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上海市委就明确提出,上海绝不是不要GDP,而是不唯GDP,要追求“更高质量的GDP”。上海各级领导干部被反复告知,中心城市的第一特征就是城市经济总量必须足够大,“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经济发展仍要始终放在心上”。

而“更高质量”的GDP,需要开掘新动能,更需要树立新观念。在要素成本优势减弱、自然资源禀赋并不突出、土地等资源更已遭遇“天花板”的时候,“破旧立新”就显得更为紧要。

2018年10月19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少见地围绕同一主题连续通过四个文件。这个主题,正是“高质量”发展。市委书记李强表示,通过这些文件,要“向社会释放明确的信号”——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在产业规划、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等方方面面体现具体而明确的导向,倒逼各区、产业部门和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此时的上海,已经熟悉一种新的“英雄观”:产业发展要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就寸土寸金的土地而言,提升经济密度、提升土地利用质量,是重中之重。例如传统的工业重镇宝山,就在新一轮转型中坚决调整转移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低端产能,仅去年一年就盘活近2000亩低效工业用地。

空出的土地做什么,当然也大有讲究。上海各区、部门如今深谙一点:不是所有的优势都是核心竞争力,上海不可能什么都发展,各区更要杜绝同质化竞争——认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颠覆性技术,瞄准对产业具有控制力的核心环节,瞄准那些带动面广的“源创新”,才是应当着力的地方。

而越是国家急需、容易被人“卡脖子”的、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领域,上海越是需要率先谋划、着力攻坚。

不久前,经过22个月的艰苦奋战,上海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项目——华力二期12英寸先进生产线建成投片。华虹集团的集成电路制造能力将覆盖0.5微米—14纳米各工艺技术平台,制造规模进入全球前五位,工艺技术进入全球第一梯队。近年来,上海先后启动了华力二期、中芯南方、中国电子特色工艺等一批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约占全国的20%。上海已经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中度最高和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标杆区域。

这是要“主攻”的。还有要“牢守”的——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上海旋即起草形成实施方案,主动投入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并牢守生态环境红线。6月,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区,就在当地渔民自愿的基础上,对全域179条长江捕捞渔船进行拆解,让“长江捕捞”在此成为历史。

过去,这片淡水与咸水交汇之地,曾是最适合捕鱼的“黄金水域”。但与舍弃许多老旧产能一样,即便阵痛,该“断腕”时也毅然要壮士断腕——上海明白,“高质量发展”的自觉与担当,就在这样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中。

【精细与品质】

一座超大城市的“诗与远方”


摄影爱好者老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坚持同一角度拍摄陆家嘴,见证了浦东的脱胎换骨。

“吃了一惊,居然这么漂亮!吹着江风,看着美景,不要太舒服!”老姚看着照片感慨。

去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彻底贯通开放。过去灰扑扑的“工业锈带”亮了,老码头、旧仓库纷纷变身创意空间,不同颜色区分出骑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绿化带,如五彩丝带飘飞江畔。

还江于民,让上海人心里很暖。而这只是起点——贯通之后,黄浦江两岸的景观、灯光、公共空间设计,正在进一步优化提升;而另一条母亲河苏州河,也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真正“还河于民”。

“一江一河”之于这座城市,是标识、是客厅,也是品质的象征。这一年,创造“高品质生活”,被上海频频提及,与高质量发展相提并论。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浓墨重彩提出后,打造品质之城,就是要顺应需求、通向美好。

创造品质,离不开细枝末节,少不了“绣花功夫”。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以绣花般的耐心、细心、卓越心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正是上海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必须面对的一道城市治理新考题。“抠细节”,由此成为许多城市治理者的日常习惯。

出自建筑大师邬达克之手的武康大楼,是上海近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但多年来,想要在这幢优秀历史建筑外找到一面不被电线杆、架空线“干扰”的原生态墙面,为大楼拍一张典雅的“素颜”照片,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今,包围武康大楼多时的“黑污染”正在逐步去除——得益于上海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上海将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合杆工作。司空见惯的架空线,要落地却牵动方方面面,这件事的顺利推进,正得益于各方的通力协作、精工细作。而与架空线一样,“计划”明确13项重点任务和42个实施项目,覆盖到城市的角角落落、各个领域、所有人群。

而在“绣花心”之外,手握一根“绣花针”,则意味着需要以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手段,促使城市管理精准有效。

今年年初,上海遭遇十年一遇的大雪。一夜过后,一早行走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发现了堪称罕见的动人“奇观”:身边雪景仍在,依然可以赏心悦目,脚下却已然无碍,路面恢复如常。到了盛夏,一个月内4个台风接踵而至,其中3个正面登陆,创下了历史纪录。结果,整座城市同样经受住了考验。

无论大雪还是台风,城市最终安然无恙,甚至让人有闲暇赏景,折射的正是精细化管理的成效。从临战时的预案设计、应急响应、社会动员,到平日里的规划布局、建设投入、监测管理,一整套的系统设计,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行。

同样地,日常场景下,一座城市的服务管理品质,也不看“多造了几栋楼”,而是看它有没有在人们最习以为常的、甚至忽视的日常场景里下功夫。

在淮海中路,为了保护沿线密布的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地下“看不见”的工程设计堪比一台精密手术。在虹口春阳里,“20易其稿”的风貌保护街坊更新改造,最终实现了风貌保护和民生实惠间的“两全”。在黄浦、静安,完成400户手拎马桶改造背后,是从挖化粪池、二次供水改造到设置增压泵、翻新马路管线等等一系列的绞尽脑汁……全城正在努力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更在源源不断创造管用的办法。

这一切,为的是让所有工作生活在上海的人,都能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这座城市的建筑、街区、公共空间,或“修旧如旧”,或“更新更潮”,并渐渐讲出各自的故事——许多“老弄堂里石库门、梧桐树下老洋房”,修缮之余纷纷贴出二维码,并打开深藏的大门,让人得以一窥究竟、纵览古今;长宁高架桥下的“城市灰空间”、杨浦老小区里差点被遗忘的楼梯转角、奉贤小菜场一侧的微型绿地公园……各式空间,也纷纷借鉴国际高标准的规划理念,以不断更新诠释温度和卓越。

上海市领导常常援引一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城市里的细节,细节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温情,往往就是一座超大城市的“诗和远方”。

【激情、创造与担当】

一群奋斗者应有的“精气神”


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83岁的新党员牛犇写信,勉励他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也是在建党97周年之际,矢志做“一颗扎根大地的种子”的钟扬,被党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那句“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成为他拼搏追梦的人生写照。

追求信仰不分早晚,坚定理想需要终身践行,在上海这座蕴含深厚红色基因、拥有200多万共产党员的城市,一位耄耋之年的“新党员”、一位正当壮年的“老党员”,穷其一生所执着的,是各自对永葆共产党人初心和本色的孜孜以求。

而在这个奋斗的时代,千千万万的奋斗者努力用各自的姿态和精神,续写一座光荣之城的奋斗荣光。

2017年10月30日,李强出任上海市委书记后的第一次公开调研,就是到黄浦区五里桥街道调研基层党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黄浦区是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而五里桥街道是沪上基层党建领域知名的“老典型”,这样安排,信号意义颇为明显。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既要在改革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更要在党的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样的观念,此后被反复强调。上海全市上下特别各级党员干部,从一开始就领受了这样的期望: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始终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使之不折不扣在全市落地生根;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持续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持续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努力走出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新路。

而一切的一切,关键在人。

一座城市的卓越,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轻松实现的。上海迈向卓越的进程,要激发内在动力、注入新的活力、保持蓬勃生机,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聚人气、引人才、凝人心。

在全国各地求贤若渴、甚至打起愈演愈烈的“人才大战”之时,今年3月,上海以一场并不多见的全市性大会,亮明了对人才的态度: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20条”、“30条”基础上,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重磅出台,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形成对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应”,全力打造“人才梦之队”。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一批顶尖高端人才纷至沓来,助力上海面向未来的发展。

寻觅人才要求贤若渴,错失人才要有切肤之痛。这样的紧迫感、危机感,不仅仅在人才工作。

自去年底在全市启动的“大调研”,把触角延伸到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全覆盖问计问需,深入了解企业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和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切实掌握平时视野之外的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困难,真正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不少村居民有切身感受,“偶遇”各级领导已经成为常态,很多干部不仅“沉到一线”,事先也“不打招呼”,直插基层、直面问题。有区长给每一位调研对象留下手机号,有些调研对象当面不方便提问题,可以通过短信向他反映,这也成了他掌握基层群众所思所想的重要通道。有区委书记在调研手记里写道,“调研的效果好不好,不能往纸上看,也不能往墙上看,而要往群众的脸上看,往企业的效益上看”。还有“一把手”自我剖析:“跳出‘舒适圈’,才能更精准地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

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本领高强”换来群众的“生活高质”,这也是对新时代上海干部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的一次作答。

“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今年8月,市委书记李强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这样概括。

这场旨在“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激发党员干部的奋斗精神,为新时代上海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会上,上海的干部们再一次明确了新时代应有的精气神:要有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气概,不能上推下卸、推诿扯皮;要有动真碰硬、克难攻坚的劲头,不能圆滑世故、明哲保身;要有任劳任怨、尽心竭力的情怀,不能偷奸耍滑、敷衍了事……


做到这些,某种意义上也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的要求——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办的日子里,在打响“四大品牌”的工作中,在推进“一网通办”的过程中,在干事创业的各个方面,各级干部负起该负的责任,做好该做的事情,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奋力开创上海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