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15分钟生活圈的第16分钟:社区里的细胞计划
下一站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昱
2021-10-30 09:00
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已经开幕一个月,公共艺术如何介入社区?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样本社区之一——新华路街道,提供了最新样本。
新华样本社区公共艺术策展人沈烈毅说:“从目前看,我们之前的设想正在慢慢实现。这次的艺术季,我们就是希望社区居民能更多地参与进来,让我们的艺术,变成居民15分钟生活圈的第16分钟。”怎么理解这15分钟生活圈的第16分钟?昨晚播出的《下一站》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新华街道。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走进社区的尝试。”主办方代表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项目总负责人王明颖介绍,“今年的城市空间艺术季与往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前三届其实我们都是在黄浦江沿线滨江地区做的,在我们上海最重要的一个重量级的滨水空间,给到我们的一些展馆它也是很大,也有震撼力。但今年从我们人民城市的主海报就可以看出来,它其实也有一些街道道路的肌理在里边。社区主题要怎么做,对我们主办方也好,参与的艺术家也好,都是很大的挑战。”
那么作为15分钟生活圈最早的试点社区,艺术究竟是如何在新华和社区发生碰撞的呢?
新华街道展区的公共艺术板块包括了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演绎区(上生新所)以及散落在社区里多达50位艺术家的作品,将艺术置于社区、街道、沿街商铺、社区文化中心等市民日常所及的各个场所之间,它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总的名字——细胞计划。
“细胞计划”由艺术策展人沈烈毅连同联合策展人林书传、石玩玩,以及多位小组策展人共同打造。整个“细胞计划”由“间隙计划”和“在地创作计划”组成。
“间隙计划”顾名思义,是将现成的艺术品,以不打扰居民生活的方式,寻找到社区里的间隙——比如街角、路边、店铺内陈列……共有近30名艺术家参与,典型的例子就是《宅生记》。
《宅生记》策展人庞海龙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品放进入两家店铺和街道的市民中心。西服定制店里的艺术品,有“踩了一脚”的垫子、鞋子、“神仙衣柜”等,放在店铺里毫无违和感;另一家上生新所里的面包店,藏在店铺“间隙”里的,竟是食品柜中可以以假乱真的“面包”。庞海龙介表示:“‘介入’一词现已成为当下公共艺术领域的一个关键词,而介入的‘有效性‘,正是宅生记艺术项目在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中的切入点。使作品充分融入到开放性的消费环境中,店铺、作品、观看者之间互为关系,人们进入到作品内部,以沉浸式的体验去感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试图在日常空间中呈现独特的视觉温度,在不经意间偶遇一个日常中的‘日常’。”
另一部分“在地创作计划”则由20多位艺术家深入社区,呈现符合实地环境和气质的各个项目。比如来自重庆的85后摄影师黎光波,就把自己持续创作了八年的《情绪记录馆》带到了新华社区。
黎光波在法华镇路上的居委会里,与来来往往的居民聊天、对话,并在过程中抓拍真实流露的情绪,最后以照片展示出来。黎光波表示,这个场地原先并不符合《情绪记录馆》一贯办展的场地需求,但是当他知道这里未来是居委会的时候,直呼“太棒了!居委会是未来社区最重要的一个心脏的这样的一个位置,在居委会之前我可以有幸在这个空间里面,去通过这个点去触及到周边的居民,我立刻就答应了下来。”
而上海的首次创作,也让他对这里的城市氛围印象深刻:“新华街道的居民真的太热情了!因为我们每天基本上(晚上)六点钟以后 就门口不断地(问):今天有空不?可以拍不?他们在了解到你在做这样的一个事情以后,我都不管你拍得怎样,反正我就是要参与进来,我就是要把我对上海的所有感情、我在上海的生活我要分享给大家听……这种感觉其实是很惊喜的”。
这座有镜子的桥,你一定想不到,它是现在阿根廷最有人气的艺术家Leandro Erlich的作品。
再比如这个孙科别墅旁边的玻璃盒子,你一定猜不到这里在进行艺术家林书传的《24小时独处计划》,每天,17:00到第二天的17:00,每一个24小时,这间“玻璃屋“会迎来一位新主人。他或她,必须在这间屋子里独处,而且得待满24小时——这座玻璃房子的四壁,可是没有窗帘的。
此时此刻的新华社区,沿着新华路、法华镇路、番禺路一直到上生新所,已经变成了一幅艺术藏宝图,在这里,每一个城市的“间隙”,都有等待你偶遇的艺术。2021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新玩法,你get到了吗?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昱 实习生:林海涨)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