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楼承载百年尘封记忆 上海发布首个民间口述史项目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谢丹青
2016-05-19 10:47
位于淮海中路的武康大楼,曾经聚集了一批对这座城市、乃至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这座大楼的历史,正在逐渐被这个城市淡忘。而淮海路的武康大楼,仅仅是这个城市无数需要被留存和保护的记忆之一。如何更好地保存城市记忆?一年前,上海首个民间口述历史项目——武康大楼正式启动。今天,项目成果正式发布,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居民讲述的、这栋楼的独特魅力。
从50年代入住至今的老居民,到十年前初到上海搬入大楼的美国夫妇,这部民间口述史,汇集了十多户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武康大楼居民的讲述。每一个故事、每一段记忆,如同将自己的人生娓娓道来。
位于徐汇区淮海中路的武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楼高八层,采用骑楼样式,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1953年由诺曼底公寓更名为武康大楼。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令大楼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气息。为了抢救这份社区历史的集体记忆,居民们通过口述,一点点梳理出大楼的历史文脉。
武康大楼居民秦忠民:孙道临生前,他在这幢楼,一直到我这里来玩,和我聊天,看我画画,武康大楼已经是三代人过去了,我们是第三代人,也已经住了50多年了。
武康大楼二楼的小花园平台
除了口述历史的影像记录,武康大楼的大堂里还打造了一个小小的陈列馆,向大楼访客开放,展品都由居民捐赠。作为上海首个民间口述史项目,包括陈丹燕、陈保平、伍江、葛剑雄、曹锦清、沙永杰等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亲力亲为参与到武康大楼的资料收集和采访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瞬息万变的城市化发展,很多人担心,越来越多的人文遗产会逐渐消失、消亡。而口述历史,则是保存历史的另一种途径。通过记录下曾经生活于历史现场的参与者的故事,鲜活的往昔和有价值的往事,将得以重现并保存。
而这次武康大楼的口述史项目,就是湖南街道首次尝试用居民口述历史的形式,保存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城市精神得以绵延流传。包括武康大楼在内,整个口述历史项目包含了六个一,分别是:"一幢建筑:武康大楼、一所单位:上海交响乐团、一条马路:安福路、一条弄堂:复兴西路44弄玫瑰别墅、一个家族:张乐平,还有一位名人:施平。
项目早在2014年8月,就由陈丹燕、陈保平、葛剑雄等多位专家向居民征求意见。2015年6月,口述历史项目武康大楼案例正式启动。这次的武康大楼项目展现了一个社区群体的生态,既有物质层面的实物展,又有精神层面对共同情感的承载,也会为今后的口述历史项目打造一个模版。我们共同期待,一个城市的文脉,能够用另一种方式,得以再现。
(编辑:余寒静)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