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6-09-13 09:36
杨利伟,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是中国的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多小时的飞行,安全返回地面。杨利伟的此次飞天之旅,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杨利伟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
升空惊魂——“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杨利伟在自传中这样描述他的第一次太空之旅:“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大漠颤抖、天空轰鸣,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这种新的低频振动叠加效应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后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一段录像:当时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飞行途中——神秘的敲击声
杨利伟在自传中描述,他会是不是听到神秘的敲击声。
“这个声音也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不知什么时候就响几声。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而仿佛是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无法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是更像拿一个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因为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个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太阳能帆板有一部分能看到,我也一小段一小段地看,是不是哪里崩开了,但它们都完好无损。回到船舱内,我一边看着飞船的某个部分,一边翻到手册对应的一页对照数据,但同样也没有收获。
什么问题都没有,没事它响什么呢?
飞行时,对声音变化是很敏感的。飞船哪个地方稍稍有点什么动静,心里都会紧一下——嗯?怎么会有这个动静?嗯?风机的噪声好像比刚才大了呀?
敲击声一直不时出现,飞船也一直正常。我想,虽然总响,也没怎么样啊!后来就不太当回事,不担心它了。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有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听着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声音再没有在我耳边完全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也出现了,但我告诉他们:“出了这个声儿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由于从来没有人体验过,所以我在飞行过程中经历的好多心惊肉跳的瞬间,等回到地球后分析,发觉其实并不复杂。虽说航天员的心理素质高于常人,但说实话,那时还是会本能地紧。
归途虚惊——飞船舷窗玻璃高温现裂纹
杨利伟说:“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后来神舟六号改进了麦克风,全用海绵包裹。”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接到返航命令。6时04分,飞船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让我紧张以至于惊慌的是:飞船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不过,右边舷窗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