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大学生薅肯德基羊毛获刑2年半 到底冤不冤?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05-13 14:41
近日,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并判处了一宗“薅羊毛”诈骗案,5名大学生利用肯德基漏洞共诈骗20余万元,分别被判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至一年三个月不等并处罚金的刑罚。
此案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并一度登上热搜,利用平台漏洞薅羊毛怎么就成了犯罪呢?
薅羊毛,是年轻人用来泛指搜集各个金融机构及各类商家的优惠信息,以此实现盈利的行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利用平台活动规则获得优惠及盈利,二是违反平台规则,利用系统漏洞获得盈利。而后者就容易触碰到法律底线。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诈骗罪主要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法院认定,五名大学生的行为利用的是系统漏洞而非机器故障,而且他们的操作并非普通消费者的正常消费行为,是一种虚假交易行为,且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而造成被害人财产损失,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此外,本案中的量刑是否过重也引发大家的热议。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就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而在本案中,徐某等五人的行为都造成百盛公司损失超过三千元最低的数额。
本案审判长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法官彭涛在回应时表示,被告人“主观恶意比较明显”,利用系统漏洞造成了被害人20余万元损失,根据罪行相适应原则予以量刑。徐某因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诈骗和传授犯罪方法罪行,均系自首,已依法分别予以减轻、从轻处罚。
那么,薅羊毛和违法犯罪之间的边界到底该如何界定?特约评论员律师岳雪飞认为,两者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正大光明”获取商家优惠。利用商家的各种优惠或者满减活动,来取得低于市场价的商品是一种正当商业行为,而本案中的行为是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来骗取商家做出一个错误的判断,显然违背了正常的商业逻辑。
在系统漏洞和利益面前,人性往往经不起考验,而随着数字结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类似的案例可能并不会少见。对此,特约评论员律师岳雪飞认为,如何准确为不同类型的薅羊毛行为定性并确立裁判规则,发挥法律法规的矫正、预防和指引功能,是司法机关有效解决这一复杂新型法律纠纷的关键所在。虽然大学生的操作和专业羊毛党不同,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做出了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制裁。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司法予以规制外,还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商家及电商平台共同合作,从加大执法力度、细化营销规则和更新技术等多角度入手,给羊毛党们以断链式打击。而被薅羊毛的企业,则有必要尽快堵上漏洞,避免银子白白外流,也防止其他消费者中招。
(看看新闻Knews编辑:彭晓燕 周缇 阮丽)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