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中国长三角

视频 | “先行探路” 长三角探索更深层次一体化发展

中国长三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怡

2024-11-08 22:34

作为中国扩大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6年前的同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6年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重点围绕产业创新共建、融合发展共进、城乡生态共治、开放合作共赢、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落实重点任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从量级到能级逐步跨越 不断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长三角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年度地区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22.12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30.51万亿元,首次迈上30万亿元新台阶,在世界级城市群中排名第二。9个地级以上城市入围全国“万亿俱乐部”。长三角科技集群与港口集群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也是能级跃升的重要佐证。亮点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内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经迈入整体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显示:上海、苏州、舟山、嘉兴、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地区的沿海城市及省会城市,在城市综合协同发展能力方面走在长江经济带前列,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的发展是一种革命性的提升。一体化发展最大的变化不是“补短板”,而是“拉长板”。比如上海的科创资源、浙江民营企业的活力、江苏强大的制造能力、安徽的生态潜力,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相互赋能、实现共赢。



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 产业集群不断提质升级


此前,长三角的产业更多地表现为横向的小范围集中,也就是“产业集群”,这造成制造业横向分工相似、纵向分工不足,彼此之间关联度不高,并未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各地区在有限的产业区间同质竞争;而今天长三角的产业发展,更多地表现为纵向的跨区域生态,也就是“产业链”,特别是围绕“链主企业”形成了复合链条,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产业集群”出现了3次,而“产业链”则出现了12次,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趋势。


据统计,2023年长三角内部供应链占比达58.1%,明显高于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内相互投资总金额累计超过1.2万亿元。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全国四成以上新能源汽车产自长三角地区。中国新能源汽车以车企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抢得了先机。


与此同时,市场组织形态发生了变化。曾刚认为一体化发展强调利用市场工具和社会资源,比如产业基金、行业协会来推动发展。不再强化政府的宏观统筹能力,而是强调政府做“店小二”,让经济市场发挥核心力量,让老百姓和企业有兴趣参与其中,让社会组织在里面发挥作用。



打开绿色发展新空间 长三角这样“示范”


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共编联审机制、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机制、跨省共建区域总规划师制度……近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2024年三季度3项制度创新成果。


这几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作为“一块世界级的料子”,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风光和都市景观并存,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最佳展示窗口之一。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对全国其他区域协调发展起到先行示范和引领作用。


目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形成136项具有开创性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有45项被全国其他地区学习借鉴。在生态保护领域,示范区的“三统一”制度和联合河湖长制得到集中借鉴。



更深层次 更宽领域 进一步深入探索一体化发展


7月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文件明确了9方面165项重点工作。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世界级产业集群、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一个个关键词,亮出长三角未来三年最新一轮“施工图”。


大江奔流,聚势向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深化升级的新阶段。

编辑: 陈怡
责编: 赵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