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整体效应”凸显 上海如何重构全球航运版图?
看懂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臻 宋懿 舒克 陈慧莹
2024-12-31 00:28:15
突破5000万!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创全球第一。沿海捎带、海事仲裁、保税油加注,功能创新联动服务升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如何放大整体效应?东方卫视《今晚》特别栏目“看懂上海”邀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处长林益松和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书记张永锋,一起解读。
功能创新撬动集装箱增量刷新纪录
临近岁尾,上海又诞生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迎来历史性时刻。12月22日,上海港成功装卸今年第5000万个标准集装箱,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箱的港口。这也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的最高纪录,推动上海港连续15年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
上港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5000万标箱的吞吐量中,洋山港约占50.5%。来自上海边检的最新数据显示,26日上午9点,洋山口岸年进出港的国际航行船舶突破10000艘次,且以超大型集装箱为主,创下历史新高。
集装箱增量屡屡刷新,一个重要引擎就是功能创新。作为我国国际航运领域开放的一大突破,“沿海捎带”业务今年前11个月同比增长超98%。
所谓“沿海捎带”,即外贸集装箱在大连、天津、青岛与上海洋山港之间,可以用外资船捎带,无需再通过额外中资支线船中转。
比如,来自厄瓜多尔的香蕉此前要先到韩国釜山港,再中转到目的地港,耗时60天左右。而有了“沿海捎带”业务,香蕉在上海港可以直接搭上其他从欧洲线过来的船舶,被“捎带”前往北方三港,航程基本在42天以内。
2022年,外资班轮开展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首单业务正式落地。此后,货物在途时间被大大缩短,还极大降低了企业的综合物流成本,并将原本流失在第三国的国际中转标箱,逐步带回上海。
数据显示,2023年,外资班轮完成“沿海捎带”业务量13万标箱,今年1至11月已完成超20万标箱,同比增长超98%。全球航运巨头不少都向上海“定制”相关业务。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处长林益松表示,“沿海捎带”这一业务的试点就是从临港新片区开始的,实施两年半以来,不仅带动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的提升,更推动了国际中转、国际集拼等多种业态发展。展望未来,洋山-临港地区将充分发挥航运服务功能集聚区要素汇集和辐射带动作用,持续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公共平台,国际集装箱舱位交易平台以及保税船供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载体的作用,积极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
在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书记张永锋看来,沿海捎带、多式联运、中转集拼这些功能创新不仅撬动了集装箱量的增长,更体现了上海航运集疏运结构的优化,以及枢纽服务能级与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对于船舶管理公司来说,有利于提高船队使用效率,优化航线布局,减少运输时间;从货主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拼箱”、“拼单”等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物流通道;而上海港拓展了更多物流增值服务,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
积极推动仲裁规则体系建立 高端航运服务不断破题
功能创新撬动箱量增长,箱量增长也带来了更多的高端航运服务诉求,而这曾经是上海面临的瓶颈之一。在解决航运领域的商事争议和矛盾纠纷方面,今年8月,一宗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在北外滩裁决,上海由此实现了零的突破。
由于在国际航线船员管理服务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当时,两家注册在上海的企业共同约定在以上海为仲裁地、虹口北外滩为开庭地,进行临时仲裁。仅用时半个月,仲裁庭就作出终局裁决。
这意味着国际通行的临时仲裁有了“上海案例”,也填补了中国涉外海事临时仲裁的空白。
临时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仲裁协议,将争议交由仲裁员组成的临时仲裁庭进行裁决,在国际海事海商等领域广泛适用。此前,由于我国现行仲裁法对临时仲裁没有明确规定,我国航运企业遇到国际纠纷通常只能选择伦敦、香港等境外仲裁地进行临时仲裁。
去年12月,上海出台条例,在全国率先引入了仲裁地、临时仲裁等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仲裁制度规则。今年6月,上海又出台相关推进办法,对临时仲裁适用范围、仲裁规则、仲裁程序推进等作出规定。
目前,在北外滩国际航运中心,已有超4000家航运服务企业、近40家功能性机构进驻。相关单位在此设立审判工作站,成立北外滩航运争议预防与解决中心等,推动海事仲裁服务创新。
“涉外海事临时仲裁在上海实现‘制度破冰’,主要还是取决于上海优越的营商环境。”张永锋表示,上海具备了海事仲裁对于仲裁地、仲裁员、国际规则、仲裁程序所需要的国际化、专业性等良好条件。
除仲裁制度实现创新外,航运保险、航运交易等高端航运服务,也在上海不断实现突破。今年10月,上海印发指导意见,加快打造具有强大保险承保能力、全球服务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人才供给能力的航运保险中心,同时推动上海航运保险与再保险协同发展,探索以保险共同体等方式,增强航运保险自主供给能力等。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航运相关企业的授信总额达到1.32万亿元,同比增长7.2%。船货险业务收入54.22亿元,同比增长10.6%。
此外,让一部分船舶保税油加注量回流国内,做大做强“海上加油站”,是上海港提供高端航运服务不可或缺的一环。去年底,上海自贸区制度型开放80条,明确临港新片区企业可“以物流加工”方式,开展保税高低硫燃料油混兑调和,利用两种油的价差,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正是这一更具竞争力的“性价比”,让各大船东在上海港加油的意愿大幅提升。政策落地一年,混兑调和量已完成100万吨,带动洋山港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量突破195万吨,同比增长110%。
在林益松看来,结合上海已有的航线网络、通关效率等情况,应该说上海港在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市场上初具竞争力。如果对标全球最大的船用燃料加注港口——新加坡,抛开船舶挂靠数量的差距这一客观因素,上海可以从持续通过制度创新来降低加油成本、完善加油服务体系、率先构建绿色航运服务生态这三个方面来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绿色燃料加注这条新赛道上,上海也已展开深度布局。今年4月,上海港成功完成对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船到船”同步加注作业,成为我国历史性“第一单”。这也是上海港取得液化天然气加注常态化发展之后的又一进步。截至目前,上海港已位列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港全球前三位。
除此之外,在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方面,张永锋认为,部分产业的规模与品牌还有提升空间,比如本土航运经纪活跃度、第三方船舶管理能力、技术研发与设计能力等。而在提升全球航运服务能力方面,海外项目投资与风控能力、高端航运服务业全球网点布局等方面的短板仍需补足。此外,参与国际海事规则制定的话语权能力仍需提升,比如航运业碳税规则、新能源标准认定等。
上海的“增量”如何为世界“增能”?
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三。作为全球航运的“超级链接”,上海的“增量”,也在为世界“增能”,甚至重构全球航运版图。
12月18日,满载秘鲁特色水果、矿产品等货物的“新上海”轮,历经23天航行,从秘鲁钱凯港抵达上海洋山港。这也是钱凯港开港后,首个“钱凯上海”正式航次。
这条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将上海和秘鲁之间的单程海运时间,从约40天缩短至23天,物流成本可节约20%以上,助力构建亚洲和拉丁美洲之间立体、多元、高效的互联互通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钱凯港智慧码头的建设应用,也出自“上海方案”。2017年底,上港集团打造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并自主研制智能管控系统,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国内外14个码头复制应用。
数字化、智能化带来了效率提升。近年来,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时间,比新加坡、伦敦等13家全球主要港口短0.69天。
目前,上海港拥有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港口连通度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
截至本月19日,上海海关今年累计监管进出上海港国际航行船舶超4.3万艘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5%,预计全年将突破4.5万艘次,创历史新高。
从功能创新、到箱量增长、再到服务能级的攀升,都扣住一个关键词:“整体联动效应”。张永锋表示,航运不仅仅是港口、船舶,其背后更是包含了贸易、金融、科技人才的联动。
明年就是上海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收官之年,进入冲刺阶段,张永锋认为,还有一些“硬骨头”要啃。首先,在硬件方面,加速小洋山北侧、罗泾港区二期码头、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持续优化水水中转比例,发展多式联运;其次,在服务方面,应补齐高端航运服务业的短板,推进涉外商事、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最后,在制度创新方面,应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矢志不渝坚持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化、市场化和法制化建设,这将有力助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全面跃升。
编辑: | 方菲菲郝苗苗 |
责编: | 赵歆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